
即茭白。《晉書·張翰傳》:“因見秋風起,思 吳中 菰菜、蓴羹、鱸魚膾。” 宋 司馬光 《又和開叔》:“嚮使 吳 兒見,不思菰菜羹。”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草八·菰》﹝集解﹞引 蘇頌 曰:“春末生白茅如筍,即菰菜也,又謂之茭白,生熟皆可啖,甜美。”參見“ 茭白 ”。
“菰菜”一詞的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析:
1. 指茭白(嫩莖部分) 菰的嫩莖因真菌寄生膨大形成筍狀結構,即常見的蔬菜「茭白」,口感脆嫩清甜,廣泛用于中式菜肴(如茭白炒肉、油焖茭白)。《齊民要術》記載的「菰首」即為此部位。
2. 指菰米(果實部分) 菰的黑色長粒果實稱為「菰米」或「雕胡米」,屬古代六谷之一,唐代詩人李白曾以「跪進雕胡飯」描述其食用場景。其口感類似糙米,現代多作為雜糧食用。
需注意:古籍中「菰」偶與「菇」通假,但現代漢語「菰菜」主要指上述兩種植物部位。茭白現為長三角地區特色水生蔬菜,菰米則因産量低較為稀有。
《菰菜》是一個漢字詞語,它指的是一種水生植物,也稱為蒲菜或者莼菜。它生長在湖泊、池塘、河流等水域中,是一種常見的水生菜類植物。
《菰菜》的拆分部首是“艹”,表示該字屬于草字頭部首的範疇。它的筆畫數是12劃。
《菰菜》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發展演變過程中。它的繁體形式為「菰菜」。
在古時候,漢字《菰菜》的寫法與現代寫法有所不同。它的形狀更加簡化,字形較為古樸。然而,字義和現代寫法沒有明顯區别。
1. 今年塘裡的菰菜長得特别茂盛。
2. 這家餐館有一道特色菜——清炒菰菜,非常美味。
- 菰苣:一種多年生草本植物,可供食用的綠葉菜。
- 菰蒲:用來指稱莼菜、蒲菜等菜類。
- 菰蔓:菰的蔓生植物,屬于菊科植物,葉片形狀類似菰菜。
- 菰葉:菰菜的葉子,可以作為蔬菜食用。
近義詞:
- 莼菜:又稱為蒲菜,與菰菜的植物特性和用途相似。
- 水菜:一類生長在水中的蔬菜,包括菰菜在内,也包括其他水生植物。
反義詞:
- 陸地:與菰菜等水生植物的生長環境相對,指的是陸地上的土地。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