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受言的意思、受言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受言的解釋

謂人君納谏。 宋 劉炎 《迩言》:“或問 漢 唐 孰能用諫?曰:‘ 漢祖 實副其名, 唐宗 名過其實。名實隱然,莫如 文帝 ,終身受言,得之 賈山 ,終身務農,得之 賈誼 。’” 明 宋濂 《凝道記·五矩符》:“為君者當謹五矩……二曰受言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受言是漢語中具有複合語義的動詞短語,其核心含義包含"接受言論"與"承受語言"雙重維度。從詞源學分析,"受"在《說文解字》中釋為"相付也",本義指接納、承領;"言"在《爾雅》中訓作"直言曰言",指具有明确指向性的語言表達。二字結合形成"受言",最早見于《詩經·大雅》"受言藏之"句,鄭玄箋注解為"受教谏之言"。

在語義演進過程中,"受言"發展出三層核心義項:其一指采納谏言,《禮記·曲禮》"三谏而不聽,則逃之"鄭玄注引"臣有受言之道";其二指承受諾言,《春秋穀梁傳·僖公二年》"吾受言矣"範甯注"受其所許之言";其三特指接受占卜結果,《周禮·春官》"受言藏之"賈公彥疏"受其言,謂受其繇辭也"。

現代漢語中,"受言"多用于書面語境,如"虛懷受言"形容虛心接受意見,該用法可追溯至朱熹《近思錄》"學者須是虛心受言"。其近義詞群包含"納谏""受教"等,反義詞則有"拒谏""塞聽"等。在語法功能上,常作謂語成分,如"君子受言以達明"(《中論·貴言》)。

網絡擴展解釋

根據多個權威詞典和文獻資料,“受言”是一個具有雙重含義的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一、基本含義
由“受”(接受)和“言”(言語)組成,字面指接受他人的勸告或指示。例如在日常生活場景中,可用于形容虛心聽取建議的态度。

二、特指君主納谏
該詞在古代文獻中多用于政治語境,強調統治者采納臣子谏言的治國之道。如:

三、使用場景與拓展

  1. 日常用法:形容個人接受勸告,如“受言則明”;
  2. 曆史典故:特指帝王納谏的治國智慧;
  3. 近義詞:納谏、從善如流;反義詞:拒谏、剛愎自用。

四、權威性差異說明
需注意該詞在現代漢語中使用頻率較低,普通語境下的“接受建議”更常用“納谏”“采納”等詞彙。其古典政治含義多見于曆史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凹榻陂塘奔星璧诰冰牙簿籍不厭其繁布衣之交草緑扯拉城溝春宵一刻詞锷戴維營當衆德綏杜耳惡聞凡短法派奉裳衣豐鎬風癞高呼根捉國際法嘿誦洪荒之力華镫假龍精耕細作金河救災恤患寬順枯幹良膏遼廓龍頭蛇尾録音帶蠻夏夢魂鳴玑擰成一股繩潘翁匏土三七分開時辰鐘識達四出文錢痠凍太孫胎襲投子徒輩望氛忘我望嶽丸劑挽牽吳蔡體行百裡者半于九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