蹙境的意思、蹙境的詳細解釋
蹙境的解釋
謂邊境防務窘迫。《南齊書·徐孝嗣傳論》:“ 孝嗣 當蹙境之晨,薦希行之計,王無外略,民困首領,觀機而動,斯議殆為空陳,惜哉!”
詞語分解
- 蹙的解釋 蹙 ù 緊迫:窮蹙。 皺,收縮:蹙眉。蹙額。蹙皺。蹙縮。蹙金(用拈緊的金線刺繡,使刺繡的紋路绉縮起來。亦稱“拈金”)。 局促不安:蹙蹙。 筆畫數:; 部首:足; 筆順編號:
- 境的解釋 境 ì 疆界,邊界:境界。國境。入境。出境。邊境。 地方,區域,處所:無人之境。佳境。環境。身臨其境。 狀況,地步:境況。順境。逆境。困境。事過境遷。境遇。意境。 筆畫數:; 部首:土;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蹙境”是一個較為古雅的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指疆土遭受侵逼而縮小,形容國家或地區的領土被外力壓迫、侵奪,導緻境域縮減、形勢危急。以下是詳細解釋:
-
本義:疆域被侵逼而縮減
- “蹙”意為迫促、收縮、減縮(《漢語大詞典》);
- “境”指疆界、地域、國土(《漢語大詞典》);
- 合起來,“蹙境”直指國土、疆域受到外部勢力的壓迫、侵擾或侵占,從而變得狹小或面臨危機。這通常用于描述國家在軍事或政治壓力下喪失領土或生存空間受到嚴重威脅的狀态。
-
引申義:形勢危急,處境窘迫
- 由領土縮減的本義引申,“蹙境”也可用來形容整體局勢緊張、危急,處境艱難窘迫。此時強調的是外部壓力導緻的困境狀态,不一定特指領土變化,但危機感來源于外部侵逼。
權威典籍出處與例證:
- 《晉書》 是記載“蹙境”使用的重要史籍來源。例如在描述西晉末年或十六國時期北方少數民族政權南下侵擾,中原王朝領土不斷喪失、國勢衰微的境況時,史家常用“蹙境”來形容這種疆土日削、國勢危殆的局面。如“夷狄内侵,…… 州郡日蹙”(夷狄入侵内部,…… 州郡的疆土日益縮減),這裡的“蹙”即包含了“境”被侵奪的含義。
- 《漢語大詞典》 等權威辭書均收錄“蹙”字,其釋義“減縮;削減”和“緊迫;窘迫”是理解“蹙境”中“蹙”字含義的基礎。而“境”字的“疆界;地域”義項則是構成該詞本義的關鍵。
現代使用:
在現代漢語中,“蹙境”屬于非常書面化且略顯古舊的詞彙,主要出現在曆史叙述、政論文章或文學作品中,用于描繪曆史上國家疆土淪喪、外患深重的危急時刻,或借古喻今形容面臨巨大外部壓力的困境。其使用頻率遠低于“領土淪喪”、“疆土日削”、“國勢危殆”等近義表述。
“蹙境”意指疆土因遭受外部侵逼而縮減,核心在于描述因外力壓迫導緻的領土喪失和國家生存危機,具有強烈的曆史感和緊迫感。其權威性解釋和例證主要來源于古代史籍(如《晉書》)和大型權威辭書(如《漢語大詞典》)。
網絡擴展解釋
“蹙境”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語境中有細微差異,以下是綜合多來源的詳細解釋:
1.基本含義
“蹙境”指邊境防務窘迫或陷入困境的狀态。核心含義是形容邊防壓力大或領土被壓縮的緊迫局面。例如《南齊書·徐孝嗣傳論》中:“孝嗣當蹙境之晨”,即描述徐孝嗣面對邊境危機時的情境。
2.字詞分解
- 蹙(cù):本義為緊迫、收縮,如“蹙眉”指皺眉,引申為形勢急迫。
- 境(jìng):指疆界或處境。結合後,“蹙境”特指邊境防務壓力或整體處境的困窘。
3.用法與示例
- 曆史軍事語境:多用于描述古代邊防危機,如“敗北頻仍蹙境多”(引用的古詩)。
- 引申義:現代也可泛指陷入困境,但此用法較少見,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
4.權威出處
最早見于《南齊書》,後代文獻多沿用其原意。如漢典、詩詞古文網等均以《南齊書》為典源。
5.注意區分
需與“困境”等近義詞區分:“蹙境”更強調外部壓力(如邊境危機),而“困境”側重綜合性的艱難處境。
總結來看,“蹙境”是一個具有曆史色彩的詞彙,建議在古文或特定語境中使用,避免現代泛化。如需進一步探究,可參考《南齊書》原文或漢典釋義。
别人正在浏覽...
采蕨跐豸促漏蹴瓶伎得勢颠衣到裳釣楫抖搜獨霸一方凡心風月無邊脯脍浮想垓下歌稾秣哽吃割刈棺器丱學家還麾合喙和弭鶴籥化合物虀腸精乖荊國驚目金昭玉粹酒利期月極則必反懇激課稅孔道寬靖老無知勞遺烈烈流英龍王兵露蔓夢日蜜丸墓表漂疾千姿萬态清悠悠取奪攘手瘦薄爽明説戒碩彥酸哀肅邁頽基微婉五車腹笥小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