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寄托 ”。1.依托,安身。《荀子·勸學》:“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蟺之穴無可寄託者,用心躁也。” 漢 東方朔 《七谏·謬谏》:“ 列子 隱身而窮處兮,世莫可以寄託。” 唐 韓愈 《枯樹》詩:“寄託惟朝菌,依投絶暮禽。” 清 和邦額 《夜譚隨錄·闵預》:“不知 青巖 寄托何所,覓至會館詢之。” 丁玲 《小火輪上》:“平日在房子裡是難感覺得,可是一到了水上,眼望着綿綿不絕的青山和浩浩蕩蕩的流水,便不覺的感到此身的飄飄然,而無所寄托。”
(2).托付,委托。《管子·明法》:“寄託之人不肖而位尊,則6*民倍公法而趨有勢。” 晉 葛洪 《抱樸子·臣節》:“負荷寄託,則以 伊 周 為師表;宣力四方,則以 吉召 為軌儀。” 唐 李朝威 《柳毅傳》:“聞君将還 吳 ,密通 洞庭 。或以尺書寄託使者,未蔔将以為可乎?” 清 和邦額 《夜譚隨錄·雜記》:“今有事将 楚 遊,以公長者敢以家口寄託。” 許傑 《逃兵》:“人家的兒子是寄托你家裡的。”
(3).藝術作品中的寄情托興。語出 晉 王羲之 《蘭亭集序》:“或因寄所託,放浪形骸之外。” 清 袁枚 《隨園詩話補遺》卷五:“詩有寄託便佳。” 清 周濟 《介存齋論詞雜著》:“初學詞求有寄託,有寄託則表面相宣,斐然成章。”
(4).把理想、希望、感情等放在某人身上或某種事物上。 魯迅 《書信集·緻中共中央》:“在你們身上,寄托着人類和 中國 的将來。” 秦牧 《土地》:“在一撮撮看似平凡的泥土裡,寄托了人們多少豐富深厚的情感。”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寄讬漢語 快速查詢。
"寄讬"是一個漢語詞彙,現多寫作“寄托”,其含義可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詳細解釋:
寄讬(寄托) 指将情感、理想、希望等抽象事物依附或投注于某人、某物或某種活動上。
核心含義:
例:父母将全部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
例:詩歌成為他排解孤獨的精神寄托。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寄托:
① 托付:把孩子寄托在鄰居家。
② 把理想、希望、感情等放在(某人或某事物上):寄托哀思|作者把自己的思想寄托在劇中主人公身上。
- 來源:商務印書館官網(鍊接)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
寄托:
① 安置;托付。
② 指詩文作品中的寓意。
例:清代黃宗羲《雷文介公傳》中“凡所寄托,皆慷慨激烈”。
- 來源:上海辭書出版社(鍊接)
《古代漢語詞典》(第2版):
寄:托付;依附。
托:委托;依靠。
二者合用強調“情感或責任的轉移承載”。
場景 | 例句 | 出處 |
---|---|---|
情感表達 | 将思念寄托于明月。 | 古詩十九首《明月何皎皎》 |
理想追求 | 青年一代寄托着國家的未來。 | 《人民日報》評論文章 |
文學手法 | 屈原以香草美人寄托政治理想。 | 《楚辭》研究文獻 |
“寄讬”中的“讬”為“托”的異體字,其核心含義包含以下方面:
字形解析
核心字義
“寄讬”詞義 組合“寄”(寄存、依附)與“讬”,表示:
語境示例
現代使用提示 當代規範文本多寫作“寄托”,但閱讀古籍時需注意“讬/託”的異體關系。
便悁讒閑朝貴大耳翁大公報大去東華二十六史額妝發笑沸唇風竇馮谖市義貴豪覈究歡忱黃桐嚼味金槌驚浸疾雨空衍扣盤扪龠匮喂聯播梁門厲精為治零露浏濫六爻龍阮鳴柯抹丢哪位女仆排中律枇杷門巷憑衿豈但起節齊筋小碟傾車青鱗全食攝伏神經痛庶物天花體腔蹄閒三尋吐白吐谷渾王喬履偉木威強夏缦限定項鍊現狀稀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