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寄托 ”。1.依托,安身。《荀子·勸學》:“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蟺之穴無可寄託者,用心躁也。” 漢 東方朔 《七谏·謬谏》:“ 列子 隱身而窮處兮,世莫可以寄託。” 唐 韓愈 《枯樹》詩:“寄託惟朝菌,依投絶暮禽。” 清 和邦額 《夜譚隨錄·闵預》:“不知 青巖 寄托何所,覓至會館詢之。” 丁玲 《小火輪上》:“平日在房子裡是難感覺得,可是一到了水上,眼望着綿綿不絕的青山和浩浩蕩蕩的流水,便不覺的感到此身的飄飄然,而無所寄托。”
(2).托付,委托。《管子·明法》:“寄託之人不肖而位尊,則6*民倍公法而趨有勢。” 晉 葛洪 《抱樸子·臣節》:“負荷寄託,則以 伊 周 為師表;宣力四方,則以 吉召 為軌儀。” 唐 李朝威 《柳毅傳》:“聞君将還 吳 ,密通 洞庭 。或以尺書寄託使者,未蔔将以為可乎?” 清 和邦額 《夜譚隨錄·雜記》:“今有事将 楚 遊,以公長者敢以家口寄託。” 許傑 《逃兵》:“人家的兒子是寄托你家裡的。”
(3).藝術作品中的寄情托興。語出 晉 王羲之 《蘭亭集序》:“或因寄所託,放浪形骸之外。” 清 袁枚 《隨園詩話補遺》卷五:“詩有寄託便佳。” 清 周濟 《介存齋論詞雜著》:“初學詞求有寄託,有寄託則表面相宣,斐然成章。”
(4).把理想、希望、感情等放在某人身上或某種事物上。 魯迅 《書信集·緻中共中央》:“在你們身上,寄托着人類和 中國 的将來。” 秦牧 《土地》:“在一撮撮看似平凡的泥土裡,寄托了人們多少豐富深厚的情感。”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寄讬漢語 快速查詢。
“寄讬”中的“讬”為“托”的異體字,其核心含義包含以下方面:
字形解析
核心字義
“寄讬”詞義 組合“寄”(寄存、依附)與“讬”,表示:
語境示例
現代使用提示 當代規範文本多寫作“寄托”,但閱讀古籍時需注意“讬/託”的異體關系。
寄讬(jì tù)是一個常用的漢字詞彙,意為托付、寄托。它由兩個部首組成:寸(cùn)和言(yán),寸部表示“手”的意思,言部表示“言論”的意思。
段落二:詞源和繁體寄讬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漢語,最早出現在《楚辭》中。在繁體字中,寄讬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
段落三:古代漢字寫法在古代,寄讬的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寄字的上半部分為官字,象征着托付給官方的意思;讬字的下半部分為讠字,表示言論之意。整體結構更加複雜,但意思保持不變。
段落四:例句和組詞例句:我将信件寄讬給了郵局。
組詞:托寄、心讬、寄托
段落五:近義詞和反義詞近義詞:托付、寄予
反義詞:收回、提取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