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 崆峒子 。 金 元好問 《太簡之畫松風圖為修端卿賦》之二:“好就 崆峒山叟 問,醉眠春晝果何心?” 金 趙秉文 《遊崆峒四絕》之二:“為問 崆峒山叟 道,可能高枕聽松風?”亦稱“ 崆峒叟 ”。 明 許潮 《同甲會》:“俺幾個鍊精形,共效 崆峒叟 。”
“崆峒山叟”是一個古代文學中的特定稱謂,具體含義及用法如下:
“崆峒山叟”指崆峒山的隱士或修道者,亦稱“崆峒子”或“崆峒叟”,多用于形容年長且有智慧的長者。崆峒山位于中國甘肅省,是道教名山之一,因此該詞常與隱逸修行、高深智慧等意象關聯。
如需更完整的文獻出處,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元好問、趙秉文相關作品集。
《崆峒山叟》是一個古老的詞語,它以形容人物的方式出現。這個詞語由四個漢字組成,包含了崆峒、山和叟三個部分。
崆字由山部和恐部組成,總共有10個筆畫;峒字由山部和同部組成,總共有10個筆畫;山字由山部組成,總共有3個筆畫;叟字由口部和虍部組成,總共有5個筆畫。
《崆峒山叟》是從古代文學作品《孟子·公孫丑上》中引用的,描繪了一個智慧而擔心國家大事的老人。
《崆峒山叟》的繁體字形式是「崆嶸山叟」。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峒」字的上方常常加上「夊」部,表示山峰的形狀;而「崆」字則沒有變化。古代的「叟」字寫作「士虍」,表示一個老年男子的形象。
崆峒山叟是一位有着豐富智慧和經驗的長者。
崆峒山叟沒有明确的組詞,但可以根據意義構建相關的詞語,如「山峰」、「古人」等。
類似「崆峒山叟」的近義詞有「聰明智慧的長者」、「壽高年邁的智者」等。
與「崆峒山叟」相對的反義詞可以是「年輕無知的人」、「無經驗的青年」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