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見“ 十四絃 ”。古樂器名。因有十四根弦而得名。 宋 孟珙 《蒙鞑備錄·燕聚舞樂》:“國王出師,亦以女樂隨行,率十七八美女,極慧黠,多以十四絃等彈大官樂等。” 宋 無名氏 《鬼董·周寶》:“十四弦,胡樂也。 江南 舊無之, 淳熙 間,木工 周寳 以小商販易 安豐場 ,得其制於敵中,始以獻美閹。遂盛行。”
“十四弦”是古代的一種弦樂器,其名稱來源于其十四根琴弦的結構。以下是關于該詞的詳細解釋:
基本定義
十四弦是古代中國的一種彈撥樂器,屬于胡樂體系,因有十四根琴弦而得名。宋代文獻中常寫作“十四絃”,屬于異體字形式。
曆史背景與傳播
文獻與文化關聯
宋代無名氏《鬼董·周寶》提到,十四弦最初在江南并不存在,其傳入與民間文化交流密切相關。此外,後世詩詞中也有相關描寫,如“十四弦一曲為誰唱”等,體現其藝術表現力。
樂器特點
作為胡樂代表,其音色和演奏方式可能帶有異域風格,常用于宮廷或貴族宴樂場合,常由技藝精湛的樂人彈奏。
總結來看,十四弦不僅是樂器名稱,也反映了宋元時期民族音樂交融的曆史背景。如需進一步了解其形制或曲目,可查閱《蒙鞑備錄》等古籍原文。
《十四弦》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擁有十四根琴弦的樂器。它是音樂界常用的術語,指代了一種特定的樂器。
《十四弦》的部首是「十」和「弦」。其中「十」是一部首,代表了「十個」的意思,「弦」則是另一個部首,代表了「琴弦」的意思。
《十四弦》這個詞共有13個筆畫。
《十四弦》一詞源于中國古代,最早出現在樂譜或音樂方面的文獻中。
《十四弦》的繁體字為「十四絃」。
古時候漢字「十四弦」的寫法與現代稍有不同,其中「弦」的形狀表現為「式」的舊字形。
1. 這首曲子需要一把《十四弦》才能完美演繹出來。
2. 他是一位擅長演奏《十四弦》的專業音樂家。
《十四弦》沒有直接的組詞。
「十二弦」、「二胡」
沒有具體的反義詞與《十四弦》相關。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