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賢的意思、待賢的詳細解釋
待賢的解釋
謂禮遇賢者。《晉書·段灼傳》:“自 穆公 至於 始皇 ,皆能留心待賢,遠求異士。” 南朝 齊 王融 《永明九年策秀才文》:“或揚旌求士,或設簴待賢。”《隋書·李德林傳》:“ 李徵 曰:‘ 德林 久滞絳衣,我常恨 彥深 待賢未足。’”
詞語分解
- 待的解釋 待 à 等,等候:待到。待旦。拭目以待。 以某種态度或行為加之于人或事物:對待。招待。待遇。待人接物。 将,要(古典戲曲小說和現代某些方言的用法):正待出門,有人來了。 待 ā 停留,逗留,遲延:你
- 賢的解釋 賢 (賢) á 有道德的,有才能的:賢明。賢德。賢能。賢良。賢惠。賢淑。賢哲。賢人。聖賢。禮賢下士。 敬辭,多指行輩較低的:賢弟。賢侄。賢契(對弟子或朋友子侄輩的敬稱)。 筆畫數:; 部首:貝; 筆
網絡擴展解釋
“待賢”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是禮遇賢者,既包含“等待賢才”的主動尋求,也強調“以禮相待”的尊重态度。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含義
-
字面解析
- 待:既有“等待”之意(如“待旦”),也指“對待、禮遇”(如“厚待”)。
- 賢:指有才德的人,如賢士、賢能。
- 合義:主動尋求賢才并給予禮遇,而非單純被動等待。
-
引申内涵
強調對人才的重視與尊重,常見于治國、用人等語境。例如《晉書》提到“留心待賢,遠求異士”,即通過禮遇賢才吸引更多人才。
二、詞源與用法
-
曆史文獻例證
- 《隋書·李德林傳》提到“彥深待賢未足”,批評對賢才的禮遇不足。
- 南朝王融的策文中“設簴待賢”,指通過制度招攬賢士。
-
現代應用
可用于企業、組織招攬人才,如“公司待賢以誠,吸引創新人才”。
三、相關語境與反義
- 近義詞:禮賢下士、求賢若渴
- 反義詞:慢待賢才、嫉賢妒能
- 典型用法:若“待賢簡慢”,則下屬不悅;若“設館待賢”,則體現誠意。
四、總結
“待賢”體現了對人才的主動追求與尊重,既是古代治國理念的體現,也適用于現代組織管理。其核心在于通過誠意與制度吸引賢才,而非僅止于等待。
網絡擴展解釋二
待賢:
待賢是一個漢字詞組,由2個漢字組成。待,讀音dài,意思是等待,接待。賢,讀音xián,意思是有德行的人,智慧的人,有才能的人。
待賢的組詞部首是手部,也就是手形軀體部分。兩個漢字的拆分筆畫如下:
待:拆分為一撇(橫向)和7筆畫(豎向)。
賢:拆分為一點和9筆畫(橫向,豎向和撇)。
待賢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儒家文化。在古代,人們非常重視賢才,并且希望能夠待賢。這個詞語常常用來描述一個人的待遇或者一個社會對于有才能和美德的人的敬重和接納。
在繁體字中,待賢的寫法和簡體字相同。
在古代漢字書法中,待賢的字形可能會有所差異,但是整體來說,字形與現代漢字相似。
以下是一些關于待賢的例句:
1. 他被衆人待為賢人,因為他的智慧和善行。
2. 這個村莊非常重視待賢,他們提供一流的資源和環境給有才能的人。
一些與待賢相關的組詞包括:
1. 待遇:指一個人得到的待遇或者對待的方式。
2. 待人:指一個人對待他人的态度和方式。
一些與待賢近義的詞語包括:
1. 接納:表示對一個人的歡迎或者接納。
2. 尊敬:表示對一個人的尊重和崇拜。
一些與待賢反義的詞語包括:
1. 隔離:表示将一個人或者群體與其他人或者群體分開。
2. 歧視:表示對一個人或者群體的不公平對待或者偏見。
希望以上信息對您有所幫助!如果還有其他問題,請隨時提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