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飯甑的意思、飯甑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飯甑的解釋

[food steamer made of bamboo] 煮飯的蒸籠。甑,古代蒸食的炊器

詳細解釋

以陶或竹、木制成用來蒸飯的器具。 宋 張師正 《倦遊雜錄》:“山民或以搆茅廬,或以為橋梁,為飯甑。” 明 陳繼儒 《珍珠船》卷四:“ 江陵 號衣冠藪,人言琵琶多於飯甑,措大多於鯽魚。” 潘漠華 《鄉心》:“那邊便滿是破飯甑碎碗片和一堆堆的斷磚殘瓦。”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飯甑是漢語中一個具有悠久曆史的傳統炊具名詞,指代一種用于蒸煮米飯的器具,通常由木質(如杉木、松木)或陶土制成。其核心特征和釋義如下:


一、基本釋義與結構特征

  1. 形制

    飯甑呈圓桶狀,底部設有帶透氣孔的箅子(或稱“甑箅”),頂部配有木蓋。使用時置于鍋上,利用蒸汽将置于箅上的米粒蒸熟。

    來源:《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

  2. 工作原理

    通過水沸騰産生的蒸汽穿透箅孔,均勻加熱米粒,實現“蒸飯”而非“煮飯”,使米飯顆粒分明、口感松軟。

    來源:《中國古代器物詞典》(中華書局)


二、曆史演變與文化地位

  1. 起源與考古證據

    新石器時代已出現陶甑(如龍山文化陶甑),後發展為木甑。商周青銅器中亦有“甑”類器物,與鬲組合為“甗”,是早期蒸具的雛形。

    來源:《中國考古學大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2. 文獻記載

    《周禮·考工記》載“陶人為甑”,漢代《說文解字》釋:“甑,甗也”,說明其作為蒸具的專屬性。宋元以後,木甑成為民間主流。

    來源:《說文解字注》(清代段玉裁)


三、方言存續與現代應用

  1. 方言使用

    在客家、贛語、閩語等方言區,“飯甑”一詞仍廣泛使用,如客家民諺“飯甑無蓋——氣沖天”,喻指人怒氣勃發。

    來源:《漢語方言大詞典》(複旦大學出版社)

  2. 非遺工藝

    浙江、江西等地仍保留傳統木甑制作技藝,如浙江龍泉杉木飯甑被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體現其工藝價值。

    來源: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産網


四、相關術語辨析


參考文獻

  1. 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 《漢語大詞典》[M]. 上海: 漢語大詞典出版社, 1994.
  2.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 《中國考古學大辭典》[M]. 上海: 上海辭書出版社, 2014.
  3. 許慎(漢),段玉裁(清)注. 《說文解字注》[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1.
  4. 複旦大學方言研究室. 《漢語方言大詞典》[M]. 北京: 中華書局, 1999.
  5. 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中心. 傳統技藝——龍泉杉木飯甑制作技藝[EB/OL]. (訪問日期:2025年8月1日)

網絡擴展解釋

“飯甑”是中國傳統的一種蒸飯器具,其詳細解釋如下:

1.基本定義

飯甑(拼音:fàn zèng,注音:ㄈㄢˋ ㄗㄥˋ)是以陶、竹或木制成的蒸飯工具,底部有透氣孔,通過蒸汽加熱食物。它是古代炊具“甗”的上半部分,需與下半部分的“鬲”(盛水容器)配合使用。

2.結構與材質

3.曆史背景

4.功能與特點

5.文化意義

若需進一步了解其制作工藝或地域差異,可查閱(搜狗百科)或(茶陵地區介紹)的詳細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敗損匾打側卓邊荒畢罷逼耳逼人太甚碧翁博徵糙米斥諱籌慮出丑撮擁鬥絕恩田範本飛碁撫戍高壘深溝酤買交質繼承井鲋科索曠課虧名爛糟糟連旂米課明肅粘結拍闆偏介貧索皮重清檢青芒履情勢侵掠山廚時激時家時空守尉祀孤田墅天象儀鐵官外源河文曹吳興祥哀鄉厲香露詳實閑接選舉消毀消炎片下坡戲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