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雠對的意思、雠對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雠對的解釋

亦作“讐對”。1.校對。 宋 葉夢得 《石林燕語》卷八:“ 唐 以前,凡書籍皆寫本,未有模印之法,人以藏書為貴。人不多有,而藏者精於讐對,故往往皆有善本。” 魯迅 《<嵇康集>序》:“更取 黃 本雠對,知二本根源實同,而互有訛奪。”

(2).敵對。《華嚴經·十行品》:“世間衆生,不知恩報,更相讎對。”

(3).對答;駁難。《隋書·經籍志一》:“學不心解,專以浮華相尚,豫造雜難,拟為讎對,遂有芟角、反對、互從等諸翻競之説。” 明 李贽 《與友人書》:“中極玲瓏,外極樸實,數十人羣聚喧雜,讐對各得,傍不得以其間鬥之使亂。” 章炳麟 《訄書·原教上》:“彼野人未受教者,故不識造物何義,則多以消極之辭讎對,即其為無宗教一成矣。”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雠對”一詞的含義可從以下兩個角度解析,綜合了“雠”與“對”的語義關聯:

  1. 校對核對
    “雠”在此取“校對”之意,如《後漢書》中“雠校典籍”即指校勘文獻。結合“對”的核對、對照含義,“雠對”可指逐字逐句比對文本,确保準确性。例如古籍整理中“雠對版本”即指通過多版本對比修正訛誤。

  2. 辯駁應答
    “雠”在古漢語中亦有“應對”之義,如《一切經音義》提到“雠問”表示辯駁問難。此時“雠對”強調帶有對抗性的應答,常見于古代論辯場景。例如《楚辭·惜誦》中“衆兆之所雠”即暗含因立場對立而産生的尖銳回應。

補充說明
該詞現代使用頻率較低,多出現在文獻研究或特定語境中。需注意與“仇對”(因仇恨對立)區分,二者雖音同但語義側重不同。

網絡擴展解釋二

雠對(chóu duì)是一個漢字詞語,它的意思是指為了報複或解決自己受到的冤屈與不公而進行對抗或争鬥的行為。下面将對雠對這個詞進行拆分部首和筆畫的解釋、來源、繁體字、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一些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的介紹。 拆分部首和筆畫:雠對這個詞由兩個部首組成,左邊是雨(yǔ)部,右邊是壽(shòu)部。它總共有12個筆畫。 來源:雠對這個詞最早出現在《說文解字》中,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的使用。 繁體字:雠對的繁體字是讎對。 古時候漢字寫法:在古代,各個漢字的形狀和書寫方式有所不同。對于雠對這個詞而言,在古代的寫法中,字形可能會稍有差異,但整體意義是相同的。 例句:他們為了雠對對方,展開了一場激烈的角逐。 組詞:雠對這個詞可以與其他詞語結合使用,如“雠厚”(chóu hòu)表示對仇敵的深深仇恨,“雠敵”(chóu dí)表示為了報複而對抗敵人。 近義詞:報複、仇恨、複仇都可以被視為雠對的近義詞,它們都指向為了對抗或還擊而采取行動。 反義詞:和解、寬恕、抱怨則是雠對的反義詞,它們指的是與對方達成和解、寬容對方或表達不滿而不采取對抗行動。 希望以上信息對你有所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