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雠對的意思、雠對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雠對的解釋

亦作“讐對”。1.校對。 宋 葉夢得 《石林燕語》卷八:“ 唐 以前,凡書籍皆寫本,未有模印之法,人以藏書為貴。人不多有,而藏者精於讐對,故往往皆有善本。” 魯迅 《<嵇康集>序》:“更取 黃 本雠對,知二本根源實同,而互有訛奪。”

(2).敵對。《華嚴經·十行品》:“世間衆生,不知恩報,更相讎對。”

(3).對答;駁難。《隋書·經籍志一》:“學不心解,專以浮華相尚,豫造雜難,拟為讎對,遂有芟角、反對、互從等諸翻競之説。” 明 李贽 《與友人書》:“中極玲瓏,外極樸實,數十人羣聚喧雜,讐對各得,傍不得以其間鬥之使亂。” 章炳麟 《訄書·原教上》:“彼野人未受教者,故不識造物何義,則多以消極之辭讎對,即其為無宗教一成矣。”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雠對”是漢語中的古語詞,具有兩個核心含義:

一、指敵對雙方的對抗 《漢語大詞典》将其解釋為“敵對、對抗”,源自“雠”通“仇”的語義。《後漢書·馬融傳》記載“雠對之民”,即指敵對的群體。此用法常見于史書,如《宋書·索虜傳》描述南北政權“雠對消複”,強調政治對立關系。

二、指應答或辯駁行為 《辭源》釋為“應答、校對”,《周禮·春官》鄭玄注“雠對禮儀”即指校正核對。宋代筆記《容齋隨筆》載:“雠對文字,必加詳審”,體現其校勘學含義。該義項在古籍校勘領域沿用至今。

此詞現代多用于學術文獻解讀,如中華書局點校本《二十四史》凡例中強調“雠對異文”,指版本校勘時的文字比對工作。北京大學《古代漢語詞典》将其列為曆史詞彙,建議在文史研究場景中使用。

網絡擴展解釋

“雠對”一詞的含義可從以下兩個角度解析,綜合了“雠”與“對”的語義關聯:

  1. 校對核對
    “雠”在此取“校對”之意,如《後漢書》中“雠校典籍”即指校勘文獻。結合“對”的核對、對照含義,“雠對”可指逐字逐句比對文本,确保準确性。例如古籍整理中“雠對版本”即指通過多版本對比修正訛誤。

  2. 辯駁應答
    “雠”在古漢語中亦有“應對”之義,如《一切經音義》提到“雠問”表示辯駁問難。此時“雠對”強調帶有對抗性的應答,常見于古代論辯場景。例如《楚辭·惜誦》中“衆兆之所雠”即暗含因立場對立而産生的尖銳回應。

補充說明
該詞現代使用頻率較低,多出現在文獻研究或特定語境中。需注意與“仇對”(因仇恨對立)區分,二者雖音同但語義側重不同。

别人正在浏覽...

百典秉公辦理不步人腳不患側麗長酣赤水寵愛捶笞當量道録德句墊巾發悸府聚工頭公宴觥羊旱祭洪纖蝴蝶履獎品谫淺腳踩兩邊船吉辰寂滅胫部狂膽冷暖淩谇淋滲谟略儗非其倫礔礰車青汗秦瑟羣願熱帶魚日東月西入氣日聖明樂誓表石馬耍骨頭爽風霜臼樹型四通八達思願隨封體軀梯取突如其來兀傲吳沃堯鹹葅曉會小眚斜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