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識鑒的意思、識鑒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識鑒的解釋

亦作“ 識鑑 ”。見地和鑒别人材能力。《晉書·桓彜傳》:“性通朗,早獲盛名。有人倫識鑒,拔才取士,或出於無聞,或得之孩抱。”《陳書·沉君理傳》:“ 君理 美風儀,博涉經史,有識鑒。”《明史·吳甯傳》:“ 寧 方介有識鑑。”


見“ 識鑒 ”。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識鑒”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指識别人材的能力與審察事物的見地,尤其在曆史文獻中常用于描述對人物品德、才能的鑒别。以下是具體解析:


詞義解釋

  1. 核心含義
    “識鑒”由“識”(辨識)和“鑒”(審察)組成,意為通過觀察判斷人或事物的本質。古代多用于評價人才,如《晉書》提到桓彜“有人倫識鑒”,即他能從平凡人中選拔賢才。

  2. 曆史背景
    魏晉時期盛行人物品評,《世說新語》專設“識鑒”篇,記載通過言行預測人物未來的故事。例如,有人能從幼童的舉止預見其仕途成就。

  3. 延伸用法
    也可指對事物的洞察,如《陳書》稱沉君理“博涉經史,有識鑒”,強調其學識與判斷力。


古籍例證


現代應用

現代語境中,“識鑒”可引申為對人或事物的深刻洞察,如“藝術品的識鑒需要專業知識”。此外,“鑒”字本身還有“引以為戒”的寓意(如“前車之鑒”),但“識鑒”更側重主動的辨識能力。

如果需要進一步了解古代人物品評的具體案例,可參考《世說新語》或《晉書》相關章節。

網絡擴展解釋二

識鑒的意思

《識鑒》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辨别事物的真僞、優劣、正誤等,也可以理解為鑒别、鑒賞的意思。

拆分部首和筆畫

《識鑒》的部首是言(yan)部,筆畫數為13畫。

來源

《識鑒》源于古代漢字,是通過演變和使用而形成的。它是由“言”作為部首,表達意義相關的部分,以及“鑒”作為形狀或聲音相關的部分結合而成。

繁體

《識鑒》的繁體字是「識鑑」。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會有一些差異。不過,《識鑒》的基本形态并沒有太大改變,仍然是通過“言”作為部首和“鑒”作為形狀部分構成。

例句

1. 他的眼光很獨特,對藝術品的《識鑒》非常精準。

2. 通過學習曆史,我們可以培養對曆史事件的《識鑒》能力。

組詞

1. 見識:了解、接觸并且加以識别、鑒别。

2. 鑒定:對事物的真僞、價值等加以辨别和判斷。

3. 鑒賞:對藝術品、美景等進行欣賞、評價。

近義詞

觀察、分辨、辨别、辨認、判斷。

反義詞

迷惑、混淆、誤認、誤判、混淆。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