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識鑒的意思、識鑒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識鑒的解釋

亦作“ 識鑑 ”。見地和鑒别人材能力。《晉書·桓彜傳》:“性通朗,早獲盛名。有人倫識鑒,拔才取士,或出於無聞,或得之孩抱。”《陳書·沉君理傳》:“ 君理 美風儀,博涉經史,有識鑒。”《明史·吳甯傳》:“ 寧 方介有識鑑。”


見“ 識鑒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識鑒是漢語詞彙中表示辨識與鑒别能力的複合詞,最早見于魏晉時期的人物品評文獻。其核心含義包含以下三方面:

  1. 辨識與審察能力

    “識”指認知、識别,“鑒”指審察、判别,二者結合強調對人或事物的深刻洞察力。例如《世說新語》記載“山濤有識鑒,每舉阮鹹”,即指通過觀察判斷人物才能的素養。

  2. 曆史語義演變

    該詞在南北朝時期多用于人物評價,如《晉書》中“張華有識鑒,尤工書法”,唐代後逐漸擴展至文物鑒定領域,《通典》提及“古物識鑒需博聞強識”。

  3. 現代應用範疇

    當代語境中,“識鑒”涵蓋藝術鑒賞、學術真僞辨析等場景。如《中國美術辭典》定義其為“基于專業知識的判斷體系”,語言學研究者王甯指出“識鑒需結合實證與理論雙重标準”。


參考來源

  1. 商務印書館《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第5版)
  2. 中華書局點校本《晉書》
  3. 上海古籍出版社《通典校注》
  4. 上海辭書出版社《中國美術辭典》
  5. 王甯《訓诂學與經典闡釋》(北京大學出版社)

網絡擴展解釋

“識鑒”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指識别人材的能力與審察事物的見地,尤其在曆史文獻中常用于描述對人物品德、才能的鑒别。以下是具體解析:


詞義解釋

  1. 核心含義
    “識鑒”由“識”(辨識)和“鑒”(審察)組成,意為通過觀察判斷人或事物的本質。古代多用于評價人才,如《晉書》提到桓彜“有人倫識鑒”,即他能從平凡人中選拔賢才。

  2. 曆史背景
    魏晉時期盛行人物品評,《世說新語》專設“識鑒”篇,記載通過言行預測人物未來的故事。例如,有人能從幼童的舉止預見其仕途成就。

  3. 延伸用法
    也可指對事物的洞察,如《陳書》稱沉君理“博涉經史,有識鑒”,強調其學識與判斷力。


古籍例證


現代應用

現代語境中,“識鑒”可引申為對人或事物的深刻洞察,如“藝術品的識鑒需要專業知識”。此外,“鑒”字本身還有“引以為戒”的寓意(如“前車之鑒”),但“識鑒”更側重主動的辨識能力。

如果需要進一步了解古代人物品評的具體案例,可參考《世說新語》或《晉書》相關章節。

别人正在浏覽...

叭兒狗卑佞辯斥秉珪不勝其任處和從斜儋書大綏大味點景吊羊的确斷句蛾封房主繁榮昌盛蜚虡賦筆富博富埒天子府院之争告飨溝滿壕平關系網過耳風憨子厚德環境監測火符箋箋解菜積厚流光今不如昔舊匹踦校眷知可意種樂盡哀生連累綸章落職貓蹲敏對納坦前功盡棄淺儒入試升恒聖衷試詩壽司贖國死不旋踵四離蒜泥貼防銅槃投遞校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