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幼年。《梁書·武帝紀上》:“挻虐於鬌翦之年,植險於髫丱之日。” 唐 劉餗 《<隋唐嘉話>序》:“餘自髫丱之年,便多聞往説;不足備之大典,故繫之小説之末。” 清 龔自珍 《寒月吟》:“翁自鬚髮白,我如髫丱淳。”
“髫丱”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漢語詞彙,主要用于古代文獻或詩詞中,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字面拆分:
引申含義: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古文用例,可結合經典文獻查閱。
《髫丱》是一個中文詞彙,它主要有兩個意思:一是指孩子們稚嫩的頭發,二是指一個人年輕幼稚的形象。
《髫丱》的部首是“髟”(發絲)和“冖”(冠字頭),總共有13個筆畫。
《髫丱》這個詞源自于古代漢語,其繁體字形為「鞗髽」。
在古時候,「髫丱」的寫法可能是略有差别的。大約在漢朝的時候,它的寫法是「髫髽」。
1. 他的髫丱像羊毛一樣柔軟可愛。
2. 這個年輕人雖然髮髻整齊,但舉止仍然帶有一種髫丱的稚嫩。
髫丱的組詞有:髫丱頭、髫丱期、髫丱歲月等。
近義詞:稚嫩、幼稚
反義詞:成熟、老練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