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青騾子。 北周 庾信 《哀江南賦》:“乘白馬而不前,策青騾而轉礙。” 唐 李賀 《馬詩》之二二:“ 少君 騎海上,人見是青騾。” 宋 陸遊 《姚平仲小傳》:“ 平仲 功不成,遂乘青騾亡命,一晝夜馳七百五十裡……欲隱 華山 。” 元 薩都剌 《揚帆松江甚駛西望吳諸山快而有作》詩:“青山蹀躞奔青騾,倏忽過眼千羣多。”
“青騾”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主要含義和用法如下:
青騾指“大青騾子”,即毛色青黑或深灰的騾子。該詞多見于曆史文獻和詩詞中,常與人物行迹、傳說故事相關聯。
據《魯女生别傳》記載,漢代方士李少君死後,有人見其“乘青騾”現世,後成為神仙或超凡之人的象征。唐詩中亦用此典表達對隱逸、求仙的向往,如王維《哭褚司馬》中“尚憶青騾去,甯知白馬來”。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詩詞或典故,可參考《太平禦覽》《哀江南賦》等文獻來源。
青騾是一個漢字詞語,由“青”和“騾”兩個字組成。這個詞語可以拆分為2個部首,分别是“青”的部首是“靑”,“騾”的部首是“馬”。其中,“青”的部首是一個獨立的部首,表示與顔色有關的概念,“騾”的部首是一個合體部首,表示與馬有關的概念。整個詞語的總筆畫數為12。
“青騾”這個詞語來自于中國古代的習語和民間傳說。騾是指由驢與母馬交配所生的後代。馬代表忠誠和勇猛,而青色代表年輕和活力。因此,“青騾”一詞在古代常常用來形容年輕有為、朝氣蓬勃的人。
同時,“青騾”在繁體字中寫作「青騾」,其整體結構和意思與簡體字是相同的。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會有一些變化。而“青騾”一詞在古代的寫法為「靑騾」,可見在古代的漢字中,“青”字的書寫形式為「靑」,與現代的寫法稍有不同。
以下是一些關于“青騾”的例句:
與“青騾”相關的其他詞彙可以包括:“青年”、“有為青年”、“朝氣蓬勃”等。而與“青騾”相近義的詞語可以有“朝氣蓬勃的年輕人”、“年輕有為的人”等。相反地,與“青騾”反義的詞彙可以有“老人”、“年邁”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