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跛足。《晉書·葛洪傳》:“豈況大塊稟我以尋常之短羽,造化假我以至駑之蹇足。” 唐 張南史 《早春書事奉寄中書李舍人》詩:“蹇足終難進,嚬眉竟未舒。”
(2).指驽馬。 唐 趙元一 《奉天錄》卷三:“于是策蹇足,造軍門,請謁于公。”
“蹇足”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跛足
指行走困難或腿腳有殘疾的狀态。如《晉書·葛洪傳》提到“造化假我以至驽之蹇足”,此處“蹇足”即跛腳之意。
代指劣馬
在古文中也用于形容行動遲緩的驽馬。例如唐代趙元一《奉天錄》中“策蹇足”即指騎乘劣馬。
《蹇足》是一個漢字詞語,它的意思是行走時腿腳不靈活,步履艱難。這個詞由兩個部分組成:蹇和足。
蹇字的部首是辶(辵),它由部首辵(辶)和右邊的丐字組成。足字的部首是⺼(⺼或月),由部首⺼(⺼或月)和下面的一點表示一步。
蹇字共有13個筆畫,其中辶(辵)部為5畫,丐部為8畫。足字共有7個筆畫。
《蹇足》這個詞的大約最早出現在《說文解字》一書中。它是由兩個本義相近的字合并而成的,用來表示行走時腿腳不靈活的情況。
在繁體字中,蹇字和足字的形狀沒有太大變化,保留了傳統的形态。
在古代,蹇字的寫法略有不同,它的底部結構像是兩個右向的人站在一起。而足字的寫法也有些變化,形狀更加扁平。
1. 他左腿受傷後,行走變得蹇足不便。
2. 老骥伏枥,志在千裡;烈士暮年,壯心不已,蹇足而未懈。
1. 蹇谔(jǐn è):行動遲緩,不敏捷的慢人。
2. 蹇滞(jiǎn zhì):行走不順利,跋涉艱難。
3. 蹇阻(jiǎn zǔ):行進受阻,受到阻礙。
1. 跛行(bǔ xíng):行走時因殘疾或受傷而步履困難。
2. 踉踣(liáng ào):行走時動作不穩,搖搖晃晃。
3. 踉跄(liáng qiāng):行走時身體失去平衡,搖搖晃晃。
1. 迅捷 (xùn jié):行走迅速靈活。
2. 矯健 (jiǎo jiàn):行走輕快,身體靈活有力。
3. 輕盈 (qīng yíng):行走輕松,步履輕快。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