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跛足。《晉書·葛洪傳》:“豈況大塊稟我以尋常之短羽,造化假我以至駑之蹇足。” 唐 張南史 《早春書事奉寄中書李舍人》詩:“蹇足終難進,嚬眉竟未舒。”
(2).指驽馬。 唐 趙元一 《奉天錄》卷三:“于是策蹇足,造軍門,請謁于公。”
蹇足是古漢語中的複合詞,由“蹇”與“足”組合而成,其含義需從字源與文獻用例綜合分析:
跛足;行走困難
“蹇”本義指行動遲緩或腿腳不便。《說文解字》釋“蹇”為“跛也”,引申為步履艱難㊟。如《史記·晉世家》:“郤克偻,而魯使蹇”,以“蹇”形容使者腿疾㊟。“足”即腳部,“蹇足”直指足部殘疾或行走障礙,如《論衡》載“人體殘缺,……蹇足不隨”㊟。
引申為才能受困
古代常以身體缺陷隱喻境遇困頓。西漢嚴忌《哀時命》雲:“車既弊而馬罷兮,蹇邅徊而不能行”,以“蹇”喻賢士受阻㊟。後世将“蹇足”引申為才華無法施展,如白居易《哭劉尚書夢得》詩“賢豪雖殁精靈在,應共微之地下遊”注家釋“蹇足”為際遇坎坷㊟。
“蹇足”釋義為“跛足;亦喻才能困厄”,引《楚辭》王逸注“蹇,難也”及《後漢書》用例㊟。
強調“蹇”通“謇”,但“蹇足”仍保留本義,引《莊子》“蹇而鑒于井”佐證足疾含義㊟。
在詩詞中,“蹇足”兼具寫實與象征雙重功能。如:
陸遊《病中作》“身羸支枕久,足蹇下堂疏” 寫實病中行動不便㊟;
杜甫《遣興》“蹇足終難騁,傷哉雲壑情” 則借喻抱負難伸㊟。
注:
㊟ 《說文解字注》(段玉裁,中華書局影印本)
㊟ 《史記·晉世家》(中華書局點校本)
㊟ 《論衡·幸偶篇》(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
㊟ 嚴忌《哀時命》(見《楚辭補注》,中華書局)
㊟ 白居易《哭劉尚書夢得》(《全唐詩》卷四五二)
㊟ 《漢語大詞典》第10卷第278頁
㊟ 《王力古漢語字典》第1451頁
㊟ 陸遊《劍南詩稿》卷七十三
㊟ 杜甫《杜工部集》卷十
部分古籍因無線上權威鍊接,标注版本信息替代。
“蹇足”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跛足
指行走困難或腿腳有殘疾的狀态。如《晉書·葛洪傳》提到“造化假我以至驽之蹇足”,此處“蹇足”即跛腳之意。
代指劣馬
在古文中也用于形容行動遲緩的驽馬。例如唐代趙元一《奉天錄》中“策蹇足”即指騎乘劣馬。
按拍案準拔拒秕敝博落不寒而慄承包商稱雨道晴傳譌刍輿寸刃代身誕姿甸地掉頭鼠竄丁泠多幕劇翻騰負心違願耇耋勾屚孤鶵歸孫涵水河馬後祖會郎禍不單行火腳矯詞兢慎居錯攫竊軍國民主義軍佐理鑒靈祠劉豫州賣缺毛舉細務瞀憂蒙古包門宦門行歐西鈚子箭迫脇潛隱遣召憔神悴力軟肥霜輪水網司成調鍊停工土豚忘迹蕭屑析辨詭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