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荸荠的别名。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果六·烏芋》:“烏芋,其根如芋,而色烏也,鳬喜食之,故《爾雅》名鳬茈。後遂訛為鳧茨,又訛為荸薺。蓋《切韻》鳬、荸同一字母,音相近也。”
“烏芋”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詞語,具體解釋如下:
荸荠的别名
烏芋是荸荠(學名:Eleocharis dulcis)的别稱,屬于莎草科荸荠屬的淺水性宿根草本植物。其球莖可食用,因形似馬蹄或栗子,又得名“馬蹄”“地栗”。
植物特征
烏芋根莖呈球形或扁球形,表皮紫黑色,果肉白色,味甜多汁。古稱“凫茈”,因野鴨(凫)喜食而得名,後因方言音變逐漸演化為“荸荠”。
形容心機深沉
部分文獻中提到,“烏”指黑色象征陰暗,“芋”暗指人心如芋頭般深藏不露,組合後比喻人陰險狡詐、不可輕信。此用法多見于網絡詞典,但權威古籍中未見明确記載。
曆史誤用與混淆
古代曾将烏芋與慈姑混淆(如李時珍《本草綱目》),因二者均為水生植物且冬季采挖。現代植物學已明确區分:慈姑屬澤瀉科,烏芋(荸荠)屬莎草科。
藥用價值
《本草綱目》記載烏芋可治便血、赤白痢、小兒口瘡等症。例如,生烏芋汁可化解誤吞銅片,燒存性研末可止血崩。
古籍溯源
明代李時珍在《本草綱目·果部》中詳細描述其形态與名稱演變,指出“烏芋”之名源于根莖色烏且形似芋頭。
烏芋的核心含義為荸荠,兼具食用和藥用價值。其比喻義“心機深沉”可能存在争議,建議結合具體語境使用。如需進一步了解植物特征或古籍記載,可參考《本草綱目》及植物學資料。
烏芋,是指一種植物,屬于多年生草本植物,葉大而長,呈心髒形狀,通常生長在熱帶和亞熱帶地區。烏芋的主要部分為地下莖和根莖,外皮呈烏黑色,肉質部分呈白色或淺黃色。
烏芋的部首為⺡(疒)和⺾(艹),總共有18個筆畫。
烏芋這個詞來源于漢語,烏指的是黑色,芋指的是芋艿植物。繁體字為烏芋。
在古時候,烏芋的寫法可能會有所不同,但整體上與現代寫法相差不大。
1. 我們家種了一些烏芋,可以用來做很多美味的料理。
2. 烏芋喜歡溫暖濕潤的環境。
烏芋的組詞有:芋頭、芋艿、香芋、芋粥等。
近義詞有:芋艿、芋頭。
反義詞沒有明顯的反義詞與烏芋相關。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