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釘鞾的意思、釘鞾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釘鞾的解釋

釘鞋。 清 趙翼 《陔馀叢考·釘鞵》:“《明史·禮志》:百官入朝,遇雨皆躡釘鞾,聲徹殿陛。 太祖 曰:古者入朝有履, 唐 始用鞾。其令朝官為軟底皮鞵,冒於鞾外,出朝則釋之。此又釘鞾之見於記載者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釘鞾是中國古代文獻中記載的一種防雨鞋具,其名稱由“釘”與“鞾”複合構成。“釘”指鞋底鑲嵌的金屬或木質凸起物,主要用于防滑;“鞾”即“靴”的異體字,特指高筒鞋履。該詞最早見于唐宋時期的民俗記錄,如《東京夢華錄》提到“雨具中有油衣、釘鞾”,說明其作為雨具的功能屬性。

從形制來看,釘鞾的鞋底結構類似近代的防滑雨靴,底部密布釘狀物以增加摩擦力,鞋面則以皮革或塗蠟織物制成,兼具防水性。明代《天工開物》描述制鞋工藝時,提到“雨天行纏,釘鞾為便”,印證了其實用性。清代《通俗編》進一步考證稱“釘鞾即今釘鞋,宋元時多用于驿卒、轎夫”,揭示了其使用群體的職業特征。

在文化層面,釘鞾作為古代勞動工具,常出現在描寫市井生活的文學作品中。例如《水浒傳》第十六回“楊志押送生辰綱”情節中,軍漢們“穿麻鞋、釘鞾”的細節,反映了長途跋涉時的裝備選擇。現代漢語研究中,《漢語大詞典》将其定義為“底有釘狀物的雨鞋”,并标注為曆史詞彙。

網絡擴展解釋

“釘鞾”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dìng xuē,以下是綜合相關信息的詳細解釋:

1.結構與字義解析

2.詞義與用途

“釘鞾”指帶有釘子的靴子,主要用于防滑。據史料記載,明代官員雨天入朝時會穿釘鞾,但因鞋底釘子聲響過大,明太祖朱元璋下令改用軟底皮鞋,套在靴外以減小噪音,退朝後再脫下。

3.曆史背景

《明史·禮志》提到,釘鞾的聲響曾影響朝堂肅靜,這一記載反映了古代服飾制度與禮儀規範的關聯性。其設計可能是為了應對濕滑地面,兼具實用性與禮儀要求。

4.文獻引用

清代趙翼在《陔馀叢考·釘鞵》中引用了《明史》内容,進一步佐證了釘鞾在明代的使用場景。

“釘鞾”是古代防滑釘靴,兼具實用功能與禮儀規範,其曆史記載體現了服飾與制度的關聯。如需更多細節,可參考《陔馀叢考》或《明史》相關章節。

别人正在浏覽...

徧存産舍塵障赤刀盜賊課抵擲多蒙發脹豐屋之禍凫繹甘膏公車司馬令宮駕拐子頭漢佩寒焰禾鷄鶴怨猿驚黃頭奚回溯貨郎鼓嘉日解盟饑色空義狂蠱窺瞰苦累阆颠粱糗鍊球聾盲螺旋偻句美國沒勁綿薄閩越内和牛童馬走迫筰翹闆青鸐畎夷日飲無何生長激素滲水折契折搖矢服愬苦逃秦鐵搭團轉退潛下衡賢緼淅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