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official administers grain reserve of capital] 主管首都糧食儲備的官員
官京倉大使。——清· 邵長蘅《青門剩稿》
“京倉大使”是古代中國的一個官職名稱,主要用于管理首都的糧食儲備。以下是詳細解釋:
該官職在清代文獻中明确提及,例如邵長蘅《青門剩稿》中記載:“官京倉大使”,表明其職責是保障首都糧食供應安全,協調倉儲與運輸事務。
多個來源均引用清代文獻佐證,如《青門剩稿》中“官京倉大使”一句,印證了該官職的實際存在及職能。
“京倉大使”是一個具有明确職能的官職,而非成語。其核心職責是保障首都糧食儲備,反映了古代國家對糧食安全的重視。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清代史料《青門剩稿》及相關曆史制度研究。
《京倉大使》是一個成語,意為京城内和外的官員兼任使節,負責溝通和協調京城和倉廪之間的事務。
《京倉大使》的拆分部首為“口”、“阝”和“大”,筆畫數為11畫。
《京倉大使》這個成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當時京城是指朝廷所在地,倉廪指庫房和糧食倉庫。有時朝廷會派遣官員兼任使節,負責管理和協調京城和倉廪之間的事務,這些官員就被稱為《京倉大使》。
《京倉大使》的繁體寫法為「京倉大使」。
古時候《京倉大使》的漢字寫法沒有太大差異,和現代寫法相近。
上任以來,他一直積極推動京倉大使的工作,使京城和倉廪之間的合作更加緊密。
《京倉大使》作為成語本身已經是一個組合詞,不常與其他詞語組成詞組。
京倉使節、京倉使臣。
無反義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