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贈貼漕截的銀兩。 清 制,征收漕糧,皆隨征貼贈銀米,以付運丁費用,此項銀米, 浙江 稱為“漕截”。《六部成語注解·戶部·貼現銀》:“貼截銀:貼,補也。截留送京款項以補辦理要務之需,謂之貼截銀。”參見“ 貼徵 ”。
“貼截銀”是清代財政制度中的一項專用術語,其含義及背景可綜合解釋如下:
基本定義
指在征收漕糧時,額外附加的銀兩補貼,主要用于支付漕運過程中的運輸費用(如運丁的勞務、物資消耗等)。其名稱中的“貼”意為補貼,“截”則指截留部分款項。
用途與運作
清代漕糧運輸成本較高,地方政府需通過“貼截銀”彌補運丁的開支。此外,該款項也被用于臨時截留本應上繳的財政資金,以應對地方緊急事務或特殊需求。
地區性名稱差異
在浙江地區,此類附加銀米被稱為“漕截”,屬于地方財政的專項調配資金。
制度背景
該制度與“貼徵”(附加稅)相關,反映了清代通過附加稅補貼中央財政的運作模式。《六部成語注解·戶部》明确提到其“截留送京款項以補要務之需”的功能。
貼截銀本質是清代漕運體系中的財政補充手段,兼具地方運輸補貼與應急款項調配的雙重屬性,體現了傳統稅收制度的靈活性。
《貼截銀》是一個中國成語,意思是指将銀子或珍貴的財物貼在門上以示警示。
《貼截銀》的首字部首是貝,共有12個筆畫。
《貼截銀》這個成語來源于明代楊慎所著的《進士方程式》一書中的故事。故事中主人公的門外有一塊貼着銀子的牆壁,用以察覺異動。後來,這個成語就被用來形容發現異常并采取防範措施。
《貼截銀》的繁體字為「貼截銀」。
古時候,《貼截銀》成語的寫法可能會略有不同,例如在明代時,用“貼截銀”表示。
他在門口貼截銀,防止有人闖入。
貼身截竊、銀行、銀行業
防患于未然、防賊于寝、防微杜漸
掉以輕心、無視警示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