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谏議大夫。 唐 時稱谏議大夫為“坡”。見 宋 葉夢得 《石林燕語》卷五。 宋 洪適 《賜王大寶辭免禮部尚書不允诏》:“卿履道醇固,蓄德雄剛,從列諫坡,積有令問。” 宋 陸遊 《賀賈大谏啟》:“北省久虛常侍,諫坡率遺補以盡規。” 元 胡助 《南城試院和王子肅韻》之二:“點頭卷好逢宗匠,執法星明近諫坡。”參見“ 諫議 ”。
“谏坡”是古代官職的别稱,具體解釋如下:
“谏坡”指谏議大夫,是唐代對這一官職的俗稱。該稱呼源于宋代葉夢得《石林燕語》卷五的記載。
主要見于宋代典籍,如《石林燕語》《賜王大寶辭免禮部尚書不允诏》等,說明這一别稱在宋元時期仍被沿用。
“谏坡”是唐代對谏議大夫的雅稱,後成為曆史文獻中的固定表達,常見于宋元文人的诏書、詩文,用以指代這一監察官職。
谏坡(jiàn pō)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指勸誡山坡之下的人。它可以拆分為兩個部分:谏(jiàn)和坡(pō)。其中,谏是由讠部和間部組成的,讠部表示“言語”,間部是一個聲旁。坡是由土部和皮部組成的,土部表示“土地”,皮部表示“地面的高度”。整個字的筆畫數為11畫。
谏坡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左傳》中的一段話:“諸侯相與辟境,内助不行,谏者亦誅,與之辟坡。”這段話表達了當時古代國君為了對付内助的統治,通過削奪外線諸侯的勢力來維持自己的統治的一種手段。而“谏坡”就是對這種手段的一種形象化的表達。至于繁體字形,它的變體是“諫坡”,其中的“谏”字中的“讠”部稍微有所變化。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有所不同。《康熙字典》中記錄了“谏坡”這個詞的古代寫法:谏中的“谏”字隻有5畫,并且沒有“讠”部,“坡”字的“皮”部有一個附加的點。這種寫法也是古代流行的一種形式。
例句:他來到了山坡之下,對那裡居住的人進行谏诤勸導。
組詞:谏言、坡地、谏诤、坡上、勸誡。
近義詞:勸谏、勸勉、谏诤。
反義詞:稱譽、奉承、附和。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