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屯戍的意思、屯戍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屯戍的解釋

(1) [garrison]∶屯守

(2) [defend]∶指軍隊駐守邊境

詳細解釋

(1).駐防。《史記·孝文本紀》:“今縱不能罷邊屯戍,而又飭兵厚衛,其罷衛将軍軍。” 宋 範仲淹 《奏迄揀選往邊上屯駐兵士》:“自京差撥禁軍,往 陝西 邊上屯戍。”《明史·太祖紀》:“辛巳, 鄧愈 、 湯和 等十三人屯戍 北平 、 陝西 、 河南 。”

(2).指戍卒。 宋 文瑩 《玉壺清話》卷七:“臣聞 唐 室三百年,而 魏博 一鎮屯戍甚少,不及今日之盛。”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屯戍是一個漢語複合詞,其核心含義指代古代軍事防禦制度,由"屯"與"戍"二字構成複合語義。《漢語大詞典》将其定義為"屯兵戍守",特指軍隊在邊塞要地長期駐紮并承擔防禦職責的制度化軍事行為。

從字源學角度解析:"屯"字在《說文解字》中訓為"難也,象艸木之初生,屯然而難",後引申為聚集、駐守之意;"戍"字甲骨文構形為持戈守備之象,《說文》釋作"守邊也",二字組合完整呈現了軍事駐防的核心要素。

該制度在漢代發展至成熟階段,《漢書·晁錯傳》記載"遣将吏發卒以治塞",形成"戍卒定期輪換"與"屯田自給"相結合的防禦體系。唐代杜佑《通典·兵典》詳述其運作模式:"量邊鎮閑劇,置軍防屯戍",包含邊城修築、烽燧設置、軍糧儲備等系統化工程。

文獻例證方面,《史記·平準書》記載漢武帝時期"開田官,斥塞卒六十萬人戍田之"的史實,印證了屯戍制度"且耕且戰"的雙重特性。明代《續文獻通考》更具體說明:"屯戍之兵,三分守城,七分耕作",體現其軍事防禦與經濟生産的結合特征。

網絡擴展解釋

“屯戍”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與古代軍事防禦相關,具體解釋如下:

一、基本含義

  1. 駐防守衛
    指軍隊駐紮在邊疆或要地,執行防禦任務。例如《史記·孝文本紀》提到“罷邊屯戍”,說明其與邊境駐軍直接相關。
  2. 戍卒群體
    也可代指執行屯戍任務的士兵,如宋代文瑩《玉壺清話》中提及“屯戍之兵”。

二、曆史背景與制度

屯戍制度自漢代起成為邊疆防禦的核心措施,包含兩種形式:

三、使用場景

四、補充說明

拼音為tún shù,結構為獨體字組合,強調“屯駐”與“戍守”的雙重含義。

如需進一步了解曆史案例,可參考《史記》《明史》等文獻中的具體記載。

别人正在浏覽...

播菜采衛冊封超塵出俗齒筵刺候醋母促熟代替當道撅坑簟子刁鑽促搯發直豐穎負糇浮碼頭革慮果仁兒懷身加被監禁家約節哀順變疥瘡解黏去縛脊肋赍捧渴睡漢空前賴賴老耋樂和和琳房靈封鸾翺鳳翥埋葬妙物明均女大不中留朋心七單瓊玖窮危潤玉臊陀少甚生蓍身價世裔石撞手鍊水靈靈特勤佻巧吞雲吐霧無啥下沐鮮薄仙卉骁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