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動遲緩貌;退縮不前貌。《說文·月部》:“朒,朔而月見東方謂之縮朒。”《漢書·五行志下之下》:“當 春秋 時,侯王率多縮朒不任事。”《明史·張任學傳》:“時羣盜縱橫,而諸将縮朒不敢擊。”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詩話·孔宥函太仆詩》:“諸作導源 少陵 《諸将》,直書時事,激切悲涼。而督師之縮朒,抽釐之繁瑣,尤不惜痛哭言之。” 清 譚嗣同 《報貝元徵書》:“将領相顧推諉而莫前,鄉農至以從軍為戒,聞與倭戰,即縮朒不應募。”
“縮朒”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綜合理解:
如需進一步了解相關古籍原文或例證,可參考《說文解字》《漢書》等文獻。
縮叒是一個漢字詞語,通常用作動詞,意思是縮簡、删減或壓縮。
縮叒的部首為“缶”(fǒu),筆畫數為10畫。
縮叒的字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文字演變過程中。最初的形态是以陶器為象形,表示一種容器。隨着曆史的發展,字形逐漸變化,作為現代漢字的一個常用字出現。
縮叒的繁體字為「縮卒」,字形在結構上稍微複雜一些。
在古代,寫作“縮叒”的方式基本保持不變。漢字的字形在演變過程中,出現了一些變化,但基本上保持了原有的結構。
1. 為了適應時代的發展,我們需要縮叒這篇文章。
2. 由于篇幅所限,編輯對這本書進行了一定的縮叒。
縮叒+長度、縮叒+文章、縮叒+資料、縮叒+叙述
簡化、删節、壓縮、精簡
擴充、擴展、增加、詳述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