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豆科。木質藤本。二回羽狀複葉,總葉軸先端有卷須。花黃色,圓錐花序。莢果木質,長可達一米,由多數節組成,每節一種子。種子扁圓形,富含油分。藤及種子藥用;纖維供造紙或制人造棉。 晉 嵇含 《南方草木狀·榼藤》:“榼藤,依樹蔓生,如通草藤也。其子紫黑色,一名象豆。”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草七·榼藤子》﹝集解﹞引 陳藏器 曰:“按《廣州記》雲:榼藤子生 廣 南山林間。作藤着樹,如通草藤。其實三年方熟,角如弓袋,子若雞卵,其外紫黑色。其殼用貯丹藥,經年不壞,取其中仁入藥,炙用。”
“榼藤”是豆科榼藤屬的常綠木質大藤本植物,學名Entada phaseoloides,具有獨特的形态特征和實用價值。以下是詳細解釋:
莖葉形态
莖幹粗壯且常扭旋,表面光滑無毛,可攀援至其他樹木上,形成壯觀的藤蔓結構。葉片為二回羽狀複葉,頂端的羽片常退化為卷須,小葉對生、革質,呈長橢圓形或倒卵形,主脈兩側葉面不對稱。
花果特征
花為白色或淡黃色,穗狀花序長15-25厘米,密集且有香味。莢果是其顯著特征,木質、扁平彎曲,長度可達1米,成熟後逐節脫落,每節含1粒種子。種子近圓形,直徑4-6厘米,暗褐色,種皮堅硬且有光澤。
主要分布于東半球熱帶地區,包括中國台灣、福建、廣東、廣西等地,常生長于山谷溪邊或山坡混交林中,攀附于高大喬木上。其莖蔓可橫跨山谷河流,形成獨特的生态景觀。
榼藤在民間也被稱為“過江龍”“眼鏡豆”,因其跨越生長的習性和種子形似眼鏡片而得名。
如需更完整的分類學信息或生長周期細節,可參考植物學數據庫或百科資料。
《榼藤》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盒子和藤蔓。該詞可以指代一種由藤蔓編織而成的盒子。
《榼藤》的部首是木,表示該字與木相關。它的總筆畫數為22畫。
榼藤一詞來源于《康熙字典》,是古代漢字音韻學著作。
《榼藤》的繁體字為「槨藤」。
在古代,「榼藤」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不同的曆史時期和地區使用的字形會有一些細微的差異。
1. 他用榼藤制作了一個漂亮的盒子。
2. 這種榼藤盒非常堅固耐用。
榼藤沒有常見的組詞搭配,通常作為一個獨立的詞語存在。
1. 藤籃
2. 藤編箱
蓋子、箱子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