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苔曬幹為脯,可食。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草十·陟厘》﹝集解﹞引 寇宗奭 曰:“陟釐,今人乾之,治為苔脯,堪啗。青苔亦可作脯食,皆利人。”
“苔脯”是一個漢語詞語,其含義和相關信息可綜合解釋如下:
苔脯指水苔曬幹後制成的脯狀食品,屬于傳統食材。其名稱由“苔”(指水生或陰濕處生長的苔藓類植物)和“脯”(指幹制的肉或植物)組合而成。
現代漢語中,“苔脯”一詞較少使用,更多作為古籍或傳統飲食文化中的詞彙出現。其具體種類和加工方式可能因地域或時代有所不同。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相關植物學考據,可參考《本草綱目》及古代食療文獻。
苔脯(tái fǔ)是一個充滿詩意的詞彙,由兩個部首組成。苔字的部首是艹,繁體字為蘚,而脯字則是由月和⺼組成的。拆解筆畫方面,苔字共有15畫,脯字共有13畫。
苔脯這個詞有着古老而深遠的來源。其中,《易經·系辭上》中宋玉的《飛燕賦》提到:“舞苔脯以污長生之道。”也就是說,苔脯意味着草木長蔓、生機勃勃的景象。
在繁體字方面,《康熙字典》中将苔字的繁體為蘚,脯字的繁體為膚。這些繁體字在現代漢語中已較少使用,但仍然可以見到。
在古時候,苔脯的漢字寫法略有不同。苔字的舊寫法是荑(tí),而脯字的舊寫法是腐。這些變化顯示了漢字在演變過程中的多樣性。
苔脯這個詞在現代漢語中廣泛使用,并且常用于形容自然界中的景象。例如:“山林間的溪流旁,綠苔脯覆蓋着岩石,宛如一幅自然畫卷。”
組詞方面,苔脯可以和其他詞彙搭配形成新的詞組,例如“苔脯漫步”、“苔脯覆蓋”等。
苔脯的近義詞包括:青苔、苔痕、苔藓等。這些詞彙在意義上與苔脯相似,都是形容自然界中繁茂的苔藓植物。
相對于近義詞,苔脯的反義詞可以是光秃、光潔、無苔等詞彙,表示沒有苔藓覆蓋的景象。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