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山名。在 湖北 襄陽縣 南。又名 岘首山 。東臨 漢水 ,為 襄陽 南面要塞。 西晉 羊祜 鎮 襄陽 時,常登此山,置酒吟詠。《晉書·羊祜傳》:“ 祜 樂山水,每風景,必造 峴山 ,置酒言詠,終日不倦。” 唐 孟浩然 《岘山送朱大去非遊巴東》詩:“ 峴山 南郭外,送别每登臨。” 宋 韋居安 《梅磵詩話》卷上:“ 羊叔子 鎮 襄陽 ,嘗與從事 鄒湛 登 峴山 ,慨然有‘湮沒無聞’之嘆, 峴山 因是以傳。”
(2).山名。在 浙江 湖州市 南。本名 顯山 ,後避 唐中宗 ( 李顯 )諱,改名 岘山 。 宋 蘇轼 任 湖州 太守時,曾登此山,有詩雲:“ 吳興 勝 襄陽 ,萬瓦浮青冥。我非 羊叔子 ,愧此 峴山亭 。”
(3).山名。在 浙江 東陽縣 南。原名 三丘山 。 晉 義熙 間 殷仲文 守 東陽 ,常登此山。後人比之 羊祜 ,因亦名 岘山 。
“岘山”一詞的含義可從地理、曆史、文化等多角度解析,綜合搜索結果信息如下:
基本含義
“岘”本義指小而險峻的山嶺()。《康熙字典》釋為“山小而險”,因山勢低矮但陡峭,臨漢江而顯險要,故得名(、)。
地理位置
襄陽岘山與羊祜
西晉名将羊祜鎮守襄陽時,常登岘山飲酒賦詩,并留下“堕淚碑”典故(百姓感念其德政而流淚憑吊),使岘山成為忠義與懷古的象征(、、)。
文學意象
岘山頻繁出現在詩詞中,如孟浩然《岘山送朱大》、蘇轼《登岘山詩》,均以山喻情,抒發壯志或離别之情(、)。
除襄陽主脈外,河南信陽、江蘇丹徒等地也有同名山體,但影響力較弱()。需注意“岘山”原為通名,後因襄陽岘山的曆史積澱,逐漸成為專稱(、)。
“岘山”既指湖北襄陽的特定山體(核心文化符號),也泛指形态險峻的小山。其文化意義遠超地理範疇,成為懷古、德政的經典意象。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晉書》《梅磵詩話》等文獻(、)。
《岘山》是指越南中部山嶽景區,位于越南順化省。這個詞常用來形容岘港市附近的山脈,如岘港也因此得名。
岘山的拆分部首為山,總計7個筆畫。
《岘山》這個詞最早見于《漢書·地理志》中,用來指代岘山山脈。
在繁體中文中,岘山的寫法為「峴山」。
古代漢字寫法如下:巉山(巉字中的巛為山旁,山字在上)。
1. 他們在岘山上徒步旅行,欣賞了壯麗的風景。
2. 岘山被譽為越南的自然寶藏,吸引了許多遊客前往探索。
1. 岘港(指位于岘山附近的城市)
2. 岘港山脈(指位于岘港附近的山脈)
3. 岘山公園(指在岘山上建立的公園)
岘山的近義詞有:岘港山、峴山。
岘山的反義詞是平原。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