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像老虎一般地威視着。語本《易·頤》:“虎視耽耽,其欲逐逐。”《舊唐書·張仲武傳》:“ 漁陽 突騎, 燕 歌壯氣。赳赳元戎,眈眈虎視。” 明 王世貞 《藝苑卮言》卷七:“ 分宜氏 當國,自謂得旁採風雅權,讒者間之,眈眈虎視,俱不免矣。” 郭沫若 《盲腸炎·一個偉大的教訓》:“ 歐 戰正當劇烈的時候,我們 中國 的棉紗事業呈現過一次很興旺的狀态,一時工廠林立,銷數日增,使眈眈虎視的鄰邦的 日本 人曾瞠目地驚贊不置。”
"眈眈虎視"的詳細解釋:
基本釋義
該成語讀作dān dān hǔ shì,形容像老虎一樣兇狠地盯着目标,帶有強烈的侵略性或威脅性。核心意象源自老虎捕獵時的專注神态,常比喻心懷不軌、伺機攫取的行為。
出處與演變
最早見于《舊唐書·張仲武傳》中的描述:“赳赳元戎,眈眈虎視”,原用于刻畫武将的威嚴氣勢。後世逐漸演變為貶義,強調對他人的惡意觊觎(如郭沫若的例句)。
語法與用法
近義辨析
與“虎視眈眈”基本同義,但後者更常用且出自《周易·頤》。兩者均表達強烈的威脅性注視,但“眈眈虎視”更突出具體場景的壓迫感()。
示例補充
郭沫若在《盲腸炎·一個偉大的教訓》中寫道:“使眈眈虎視的鄰邦日本人曾瞠目驚贊不置”,生動展現了工業競争中的敵意窺伺()。
《眈眈虎視》是一個成語,它形容惡劣的野心或兇狠的目光。通常用來形容人虎視眈眈、存心不軌的行為。這個詞意味着一個人密切關注着他人的一舉一動,等待着合適的時機,以實現自己的野心或不良目的。
《眈眈虎視》的三個字的拆分為:
眈(dān):目部首,共7劃;
虎(hǔ):虍部首,共8劃;
視(shì):見部首,共11劃。
《眈眈虎視》這個成語源于《史記·項羽本紀》:“獨擅其上,捽伐無道,眈眈虎視,自名曰楚。”這個成語在現代漢字中已經沒有繁體字了。
古時候,這個成語的字寫作“睇睇虎覷”,其中“睇”指的是注視,用以形容目光犀利的樣子;“覷”意為窺視,用以形容潛伏觀察的樣子。
1. 他總是眈眈虎視着我的位置,等待着我離開,好占據我的地位。
2. 這位商人一直眈眈虎視着競争對手的市場份額,希望能夠取而代之。
1. 虎視:形容态度嚴肅,目光犀利;
2. 狼顧:形容眼睛四處亂轉,不安定,形容心神不定;
3. 留神:勸人注意,對某一事物保持警覺;
4. 窺伺:特指暗暗觀察,隱蔽觀察他人的行動和言談。
1. 目中無人:形容人瞧不起别人,自以為是;
2. 秋水共長天一色:形容眼光高遠,不容易滿足;
3. 虎視耽耽:形容态度兇惡,目光狠辣。
言笑自如:形容自信自己無所畏懼,從容應對各種情況。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