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十行诏的意思、十行诏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十行诏的解釋

指诏書。 宋 蘇轼 《次韻張昌言喜雨》:“遙聞争誦十行詔,無異親巡六尺輿。”參見“ 十行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十行诏”是漢語中一個具有曆史文獻色彩的詞彙,特指古代帝王以精簡形式頒布的诏書。據《漢語大詞典》記載,其名稱源于诏書内容常以十行左右的簡練文字呈現,體現“言簡意赅”的行政特點,常見于唐宋時期官方文書中。

從詞源學角度分析,《舊唐書·職官志》記載該詞最早見于唐代公文體系,指代皇帝針對具體事務下達的短篇幅敕令。其核心特征包含三點:一是格式嚴謹,首尾需标注年號與玺印;二是内容聚焦,多涉及官員任免、賦稅調整等實務;三是語言凝練,受漢代《尚書》文風影響,追求“辭約而旨豐”的表達效果。

宋代文獻《玉海·诏令》進一步補充,此類诏書在北宋元祐年間形成制度規範,要求“凡十行為一敕,事不逾三”,即每份诏書不超過十行文字,涉及事項不超過三件。這種形式既提高行政效率,又強化了皇權象征意義,現藏于中國國家圖書館的《宋會要輯稿》仍可見相關實例。

現代漢語研究中,學者王力在《古代漢語通論》中指出,“十行诏”作為公文術語已退出日常使用,但在研究古代政治制度、文書演變時仍具重要價值。其語言特征對後世官方文件精簡原則産生深遠影響,相關研究可參考中華書局《中國古代公文選注》等權威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

“十行诏”是漢語中的一個曆史詞彙,具體含義和背景如下:

詞義解釋

“十行诏”指古代皇帝頒布的诏書,特指書寫工整、行數較多的官方文書。其名稱源于《後漢書》記載,光武帝曾以“一劄十行”的形式書寫手谕,後“十行”逐漸成為诏書的代稱。

文學引用

宋代蘇轼在《次韻張昌言喜雨》中寫道:“遙聞争誦十行詔,無異親巡六尺輿。” 這裡用“十行诏”代指皇帝頒布的惠民政令,側面反映诏書在民間的影響力。

相關背景

  1. 結構分析:詞語由“十行”(十列文字)和“诏”(皇帝命令)組成,強調诏書的書寫形式。
  2. 曆史淵源:漢代已有“十行”指代诏書的用法,宋代文人沿用此典,多見于詩詞。

該詞屬于古代公文術語,現代使用較少,主要出現在曆史文獻或古典文學研究中。若需進一步了解蘇轼原詩背景或漢代诏書制度,可參考《後漢書》及宋代文集。

别人正在浏覽...

奧德修紀百慮一緻百支支半答兒半絲半縷豹姿八識霸王箥羅慚媿草騾崇緬春液戳破楚辱詞技戴天履地貸用帝阊凡卑豐崇改命官養合浦珠還鴻飛冥冥咶咶喇喇檢鏡謹識郡郭考谳客葬寬待匡懼潰引理冤摘伏镂闆馬螘蜜囊木乾鳥栖母位泥犁佞給謙語人心不古栅孔設間聲述身章試官事宦手筆衰庸阘懦順孫天定擿奸發伏通要偷雞戲狗脫發械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