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錯誤;過失。 三國 魏 劉劭 《人物志·材理》:“善言出己,理足則止;鄙誤在人,過而不迫。” 劉昞 注:“鄙猶否,即錯誤也。”
“鄙誤”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及相關信息整理如下:
“鄙誤”指錯誤、過失,多用于描述言行或認知上的偏差。該詞屬于古漢語用法,現代使用較少。
最早見于三國時期魏國劉劭的《人物志·材理》:
“善言出己,理足則止;鄙誤在人,過而不迫。”
劉昞注解:“鄙猶否,即錯誤也。”
(意為:正确的言論表達清楚即可,對他人的錯誤不必過分逼迫)。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典或《人物志》原文()。
《鄙誤》是一個漢語詞語,意為對低下、愚昧、錯誤的行為或觀點進行批評或指責。
《鄙誤》由部首鬼(鬼字旁)和部首告(告字旁)組成,共有12個筆畫。
《鄙誤》一詞最早出現在《莊子·逍遙遊》一書中。在這裡,它表示鄙視和誤解。後來,這個詞逐漸被廣泛使用,并具有了更為廣泛的含義。
《鄙誤》的繁體字為「鄙誤」。
《鄙誤》在古代的寫法有所不同,其中一種寫法為「鄙悟」。
1. 他對别人的觀點持有鄙誤的态度,不願意聽取不同意見。
2. 那篇文章充滿了鄙誤的言辭,完全沒有尊重他人的隱私。
常見的與《鄙誤》相關的詞語有:鄙視、誤解、錯誤、不理智、愚昧。
與《鄙誤》意思相近的詞語有:指責、批評、看不起、鄙視、輕視。
與《鄙誤》意思相反的詞語有:贊同、支持、認可、理解。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