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稱物平施的意思、稱物平施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稱物平施的解釋

根據物品的多少,做到施與均衡。《易·謙》:“君子以裒多益寡,稱物平施。” 孔穎達 疏:“稱物平施者,稱此物之多少,均平而施。”《漢書·律曆志上》:“權者,銖、兩、斤、鈞、石也,所以稱物平施,知輕重也。” 明 唐順之 《條陳薊鎮補兵足食事宜》:“糴之貴賤因地腴瘠,假如腹裡糴價五錢六錢,則窮邊斷是八錢九錢,奈何使苦寒與逸肥一樣同折,非稱物平施之義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稱物平施”是漢語中的一個成語,出自《周易·謙卦》的象辭:“地中有山,謙;君子以裒多益寡,稱物平施。”其核心含義指衡量事物的輕重多少,公平地施予分配,體現均衡與公正的理念。

分解釋義

  1. 稱物:

    “稱”本義為衡量輕重,《說文解字》釋為“铨也”,即用秤計量;

    “物”泛指具體事物或資源。合指根據實際狀況評估事物的價值或需求。

  2. 平施:

    “平”強調均等、無偏頗,《古代漢語詞典》釋為“公平”;

    “施”即施行、給予,如《論語》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整體指以公正原則分配資源。

權威來源

應用與延伸

此成語常用于形容資源分配、政策制定等領域需遵循的公平原則,例如《資治通鑒》中提及的賦稅制度“均田平施”,即受此思想影響。其核心理念至今仍為管理學、倫理學的重要參考。

網絡擴展解釋

“稱物平施”是一個漢語成語,詳細解釋如下:

一、基本釋義

稱物平施(讀音:chēng wù píng shī)指根據物品的多寡或輕重,公平、均衡地進行分配或施與。其中:

二、出處與背景

  1. 最早記載:出自《周易·謙卦》,原文為“君子以裒多益寡,稱物平施”,意為君子應削減多餘、補益不足,衡量事物後公平分配。
  2. 曆史擴展:《漢書·律曆志》提到“權者,所以稱物平施,知輕重也”,将這一概念引申為權衡事物的标準。

三、用法與示例

四、深層内涵

該成語體現了古代對公平和平衡的追求,既可用于物質分配(如糧食、賦稅),也可引申到抽象領域(如權力、責任)的合理權衡。


若需進一步探究,可參考《周易》原典或《漢書·律曆志》相關注釋。

别人正在浏覽...

安處便孽裁禁操券蟾蜍宮單勾倒崩孩兒大勇若怯德淺行薄癫痫奉循烽砦分領分子戆愚歌泣弓腳歸槥悍誕候證互市郎挾忿校書交址诘對解羽機簧靜重镌汰類事兩角丱遼絕聊生沒溺米已成炊謀心奈苑磐互篇次青姑青鐵硯軟障騷情賦骨色膽如天山閣韶娘四金松扉忪蒙送新索戰掏炭歪八豎八斡耳朶莴苣烏柏五孰無所畏懼無衣憲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