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粉條的意思、粉條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粉條的解釋

[noodles made from bean of sweet potato starch,etc.] 比粉絲橫截面粗的同類食品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粉條(fěntiáo)是漢語中常見的食品名稱,指用澱粉原料(如紅薯、綠豆、馬鈴薯等)加工制成的條狀幹制品,需經水煮軟化後食用。以下為漢語詞典角度的詳細釋義:


一、基本釋義

粉條是由豆類、薯類等植物的澱粉經加工制成的細條狀食品,質地柔韌,烹饪後呈半透明狀,是中國傳統食材之一。其制作過程包括澱粉調漿、漏絲成型、煮沸定型及幹燥等步驟。

來源:《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2017年,暫缺有效鍊接。


二、原料與地域差異

  1. 原料分類
    • 北方粉條:多以紅薯、馬鈴薯澱粉為主,條身較粗(直徑常>3mm),口感筋道,常見于東北炖菜、華北燴菜。
    • 南方粉絲:以綠豆、豌豆澱粉制成,條細(直徑約0.5-1mm),常用于涼拌或湯品(如螞蟻上樹)。

      注:部分地區将細條稱為“粉絲”,粗條稱為“粉條”,但統稱時可互換。

      來源:《中國食品志》輕工業出版社,2005年,暫缺有效鍊接。


三、文化引申義

在方言與文學中,“粉條”偶作戲谑用語:


四、食用與儲存


五、權威文獻參考

《現代漢語規範詞典》定義:

“粉條,用綠豆、甘薯等澱粉制成的條狀食品,亦稱粉絲。”

——第三版,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4年。


注:因部分文獻無公開電子資源,鍊接暫缺;實際引用時可替換為權威機構官網(如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數據庫)或學術平台(如知網文獻DOI)。

網絡擴展解釋

粉條是中國傳統澱粉制品的統稱,以下從多個維度綜合解釋:

一、定義與原料

粉條是以紅薯、馬鈴薯、豆類(如綠豆)澱粉為主要原料,經磨漿、沉澱、漏絲、晾曬等工序制成的絲狀或條狀幹燥食品。新國标(GB/T 23587-2009)指出,現代原料已擴展至木薯、蕨根、藜麥等可食用植物澱粉。

二、分類與外觀

三、制作工藝

傳統工藝包括提粉、打芡(澱粉糊化)、和面、沸水漏條、冷浴晾條五大步驟。北魏《齊民要術》已有詳細記載,山東龍口粉條據傳為春秋時期孫膑首創。

四、曆史淵源

粉條古稱“索粉”,最早文字記載見于北魏農學典籍,距今已有1500餘年曆史。不同地區形成獨特工藝,如東北手工漏粉技法傳承至今。

五、營養價值

富含碳水化合物(主要供能物質)、膳食纖維及鈣、鐵、鉀等礦物質。紅薯粉條含抗癌成分,與鮮薯營養價值近似。

六、烹饪應用

適合涼拌、炖煮、炒燴等多種烹調方式,常與肉類搭配,如豬肉炖粉條、螞蟻上樹等經典菜式。

提示:如需更完整信息,可查閱《粉條》國家标準或中國質量新聞網曆史考據。

别人正在浏覽...

騃呐白高帽白羽扇扁擔舞倉鷹參質赤闌橋疇咨之憂春羅丹若掉頭鼠竄丁字鎬東徙敦勉飜流水烽火根深蒂固寒哀豪武懷仰賈豎闿張懇愊窠棚刻摯空悲鵾雞狼顧虎視靈脩六證籠篰龍漦緑葡萄滿破着茅司能語狼粘液性水腫狃狎旁面蟠青叢翠破鞋前閥淺固臍帶傾寫青睜啟足羣喙市井無賴食宿舒放水精厮混四下碎職踏石祥刑仙品下停新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