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七七的意思、七七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七七的解釋

[Double Seven] 舊時人死後每七天祭奠一次,最後一次是第四十九天,叫“七七”。也叫“盡七”、“滿七”、“斷七”

詳細解釋

(1).舊俗以人死後每隔七日祭奠一次,到七七四十九日止,共為七七。《魏書·外戚傳下·胡國珍》:“又詔自始薨至七七,皆為設千僧齋。”《醒世恒言·賣油郎獨占花魁》:“ 十老 病重,醫治不痊,嗚呼哀哉。 朱重 搥胸大慟,如親父一般,殯殮成服,七七做了些好事。” 清 錢泳 《履園叢話·考索·七七》:“喪家七七之期,見於《北史》《魏書》《北齊書》及 韓琦 《君臣相遇傳》。又 顧亭林 《日知録》、 徐復祚 《村老委談》、 郎瑛 《七修類藁》皆載之。要皆佛氏之説,無足深考。惟《臨淮新語》謂始死七日,冀其一陽來復也。祭於來復之期,即古者招魂之義,以生者之精神,召死者之靈爽。至七七四十九日不復,即不復矣,生者亦無可如何也。此説最通。”

(2).數詞。七的七倍,四十九。《素問·上古天真論》:“男不過盡八八,女不過盡七七,而天地之精氣皆竭矣。”

(3).數詞。七十七。《南齊書·祥瑞志》:“《老子河洛讖》曰:‘年曆七七水滅緒,風雲俱起龍麟舉。’”

(4).指農曆七月初七。《新民歌三百首·萬條蛟龍接上天》:“萬條蛟龍接上天,牛郎織女笑開顔;如今車幹天河水,不等七七就團圓。”參見“ 七夕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七七"在漢語文化中具有多重釋義,主要體現為以下三類含義:

一、傳統喪祭周期 "七七"指人逝世後四十九日的祭奠儀式,每日稱一"七",共七個周期。該習俗源自佛教輪回觀,《瑜珈論》載"中有七日一死生",認為亡魂需經七期轉世。不同地區具體儀軌各異,如北方在"頭七"設靈堂供香燭,南方"五七"有焚紙紮轎馬的習俗,完整儀程見于《儀禮·士喪禮》記載。

二、歲時節令指稱 特指農曆七月初七的"七夕節",最早見于東漢崔寔《四民月令》:"七月七日,曝經書及衣裳"。該日因牛郎織女傳說形成乞巧、拜星等民俗,《荊楚歲時記》詳載南朝婦女"陳瓜果于庭以乞巧"的儀式。宋代後逐漸演變為愛情節日,楊璞《七夕》詩"未會牽牛意若何,須邀織女弄金梭"即詠此俗。

三、數學乘積簡說 作為乘法口訣"七七四十九"的簡稱,最早可追溯至戰國《荀子·大略》"六六三十六,三丈六尺",後完整體系載于敦煌藏經洞出土的唐代算經。該口訣至今仍是基礎數學教育内容,印證中華數理傳統的延續性。

網絡擴展解釋

“七七”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多重含義,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喪葬習俗(核心含義)

指舊時喪葬儀式中的祭奠周期。根據傳統風俗,人去世後,親屬每隔七天進行一次祭奠,持續七次,共四十九天,稱為“七七”或“做七”。具體包括:

  1. 時間周期:從“頭七”至“七七”(即第49天),最後一次祭奠後儀式結束,也稱“盡七”“滿七”。
  2. 儀式内容:以佛教或道教法事為主,設齋超度亡靈,部分地區會停止接受親友吊唁。

二、其他引申含義

  1. 曆史事件代稱:
    網絡語境中偶見代指“七七事變”(1937年盧溝橋事變),但此用法非主流,且相關來源權威性較低。
  2. 七夕節簡稱:
    農曆七月初七為七夕節,民間也稱“七七”,但更常用“七夕”表述。

三、作為人名的寓意

現代常将“七七”用于取名,寓意包括:


提示:若需進一步了解喪葬習俗細節或曆史事件,可參考權威文獻或民俗研究資料。

别人正在浏覽...

百法貝阙兵刀并行不悖不慧超渡趁波逐浪程位春閣出言成章錯明粗拙登東豆笾鬥釘兜頭斷鼇立極反群風漚符守佹瑣孤峙害碜凾刃之地鴻爪留泥黃耳寄書鑒察驚天地泣鬼神荊吳金石樂文吝愛靈葩六駁履湯蹈火買空賣空漫士秘嚴南齊棚攤绮裡慶覃驅集苒袅升提師矩霜鮮數黑論黃私徒通放同賀外殼枉賊绾納威教誣說現案閑斷顯陽小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