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恪守正道。《史記·禮書》:“循法守正者見侮於世,奢溢僭差者謂之顯榮。” 唐 皮日休 《鄙孝議下》:“有守正者,雖大孝不録;為非者,雖小道必旌。則聖人之制,後何法焉?” 宋 曾鞏 《責帥制》:“有苟簡姑息之心,無守正奉公之誼,閫外之事朕孰賴哉!” 清 龍啟瑞 《陳平周勃論》:“ 高帝 之與 呂氏 論相也,首 王陵 ,次 平 勃 ,豈不陰識 陵 之守正,而欲二子有以佐之歟!”
(2).指防守城門的官員。 清 李鬥 《揚州畫舫錄·橋西錄》:“﹝賊﹞突至城下急攻西南二門,箭集城垛如飛蝗。公與東門守正戶部主事 耿應昌 、南門守正廩員 盧爾惇 、巡簡司 郭上學 砲矢并發。”
“守正”是一個漢語詞彙,包含以下核心含義和使用場景:
“守正”指恪守正道,即在道德、原則或行為上堅守正确的立場,不因外界誘惑或壓力而偏離。該詞由“守”(保持)和“正”(正确、合理)構成,強調對道義的忠誠。
守正被賦予更廣泛的内涵,如守望高尚、胸懷正氣,與個人修養、社會責任感緊密相關()。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代官職“守正”(防守城門的官員)或其他引申義,可參考《揚州畫舫錄》等史料()。
《守正》是一個成語,意為堅守正道、守住原則。它強調在面對困難、誘惑或者變化的時候,始終保持正确、正直的行為和态度。
《守正》的拆分部首是宀和十,宀表示宇宙、住所,十表示數目。筆畫數量為11。
《守正》一詞是出自于《莊子·天運篇》。莊子是戰國時期的一位重要哲學家,他在這篇文章中以守正為題,講述了一個關于守正的寓言故事,強調了守正的重要性。
《守正》的繁體寫法為「守正」。
古時候的《守正》的漢字寫法有些不同,寫作「守正」。
1. 隻有守正才能立于不敗之地。
2. 面對誘惑,我們必須時刻牢記守正的原則。
守規、守紀、守法、守諾、守衛、守護、守時
遵守、堅守、恪守、執守
放任、違反、背離、偏離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