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黏皮着骨的意思、黏皮着骨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黏皮着骨的解釋

見“ 黏皮帶骨 ”。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黏皮着骨”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語境中略有差異,以下為詳細解釋:

一、基本釋義

  1. 核心含義
    比喻人做事拖沓、不灑脫,或形容思想、行為刻闆、固執。

    • 例:形容人過度糾結細節,如“他辦事黏皮着骨,總在小事上耗費時間”。
  2. 近義詞
    “黏皮帶骨”,兩者可互換使用,均指缺乏靈活性。


二、來源與典故

  1. 文獻出處
    最早見于宋代羅大經《鶴林玉露》,書中提到異端學說“說得黏皮着骨”,暗指理論繁瑣不超脫。

  2. 曆史故事
    傳說宋代晁文元曾向隱士劉海蟾求長生之法,後者用此成語諷刺追求長生者對“形”的執着,認為“不與俱滅者固常在也”,強調超脫的重要性。


三、用法與辨析

  1. 語法功能
    多作賓語、定語或狀語,如:“計劃需簡明,莫要黏皮着骨。”

  2. 易混淆概念
    部分資料誤将其解釋為“人際關系親密”(如皮膚與骨頭般緊密),但此釋義缺乏權威文獻支持,可能與其他成語混淆。


四、擴展說明

如需進一步查證,可參考《鶴林玉露》或權威詞典來源(如漢典、百度百科)。

網絡擴展解釋二

黏皮着骨的意思

《黏皮着骨》是一個成語,意思是形容人或事物非常緊密結合、密不可分,形影相依,無法分開。

拆分部首和筆畫

《黏皮着骨》由“黏”、“皮”、“着”、“骨”四個字組成。

部首分别是:黏(黾部)、皮(皮部)、着(羊部)、骨(骨部)。

筆畫分别是:黏(12畫)、皮(5畫)、着(12畫)、骨(9畫)。

來源

《黏皮着骨》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唐朝時期的文學作品。最早見于王之渙的詩作《登鹳雀樓》中:“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其中“黃河入海流”一句中的“入海流”即可理解為《黏皮着骨》的意思。

繁體

《黏皮着骨》的繁體字為「黏皮著骨」。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時候漢字寫作為「黐皮著骨」。

例句

這對情侶黏皮着骨,無論發生什麼都彼此相互支持。

組詞

黏糊、皮開肉綻、靈魂伴侶。

近義詞

形影不離、相依為命、密不可分。

反義詞

遠離、疏離、分道揚镳。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