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e a duplicate;be identical like clappers of thunder;echoing what others have said; be much the same] 雷一發聲,萬物同時響應。今泛指事物與人相同者
毋剿說,毋雷同。——《禮記·曲禮上》
世雷同而炫曜兮,何毀譽之昧昧。——《楚辭·九辯》
亦作“靁同”。1.隨聲附和。《禮記·曲禮上》:“毋勦説,毋雷同。” 鄭玄 注:“雷之發聲,物無不同時應者;人之言當各由己,不當然也。”《後漢書·桓譚傳》:“略靁同之俗語,詳通人之雅謀。” 李賢 注:“靁之發聲,衆物同應,俗人無是非之心,出言同者謂之靁同。” 唐 杜甫 《前出塞》詩之九:“衆人貴苟得,欲語羞雷同。”
(2).泛指相同。 清 錢泳 《履園叢話·藝能·營造》:“造屋之工,當以 揚州 為第一,如作文之有變換,無雷同。” 馮骥才 《雕花煙鬥·畫家》:“而 唐先生 的煙鬥,造型、圖紋、形象、制法,乃至風格,無一雷同。”
“雷同”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léi tóng,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解釋如下:
基本含義
原指雷聲一響,萬物同時響應(《禮記·曲禮上》:“雷之發聲,物無不同時應者”)。後引申為:
感情色彩
含貶義,常用于否定抄襲、模仿或缺乏創新性的場景。
現代語境中,“雷同”多用于學術、創作領域,強調對原創性的要求。例如考試答案雷同可能被視為作弊,文學作品雷同則可能涉及抄襲。
雷同是指兩個或多個事物在某些方面非常相似或一緻。它不僅可以用來描述事物的相似性,也可以指人們的說話、行為等方面的相似或一緻。
雷同的拆分部首是雨,它是形容詞。它的總筆畫數是13,其中外筆畫為5,内筆畫為8。
雷同一詞源于中國,最早可追溯到《左傳·隱公五年》:“始令台人從以飨大子雲。事大子雲,相害同。”,意思是“開始要求台人去招待大子(齊國君主)說:‘(我)事奉大子,(他們)彼此害怕,所以雷同。’”。繁體字為雷同。
在古代,雷同的寫法與現代基本相同,也是用“雷同”這兩個字來表示。
1. 他們的觀點雷同,完全沒有創新性。
2. 這兩幅畫的風格雷同,很難分辨。
雷同可以與其他詞組合成新的詞語,如雷同行為、雷同觀點等。
雷同的近義詞有相似、相同、一緻等;反義詞有不同、獨特、個性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