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象聲詞。形容水石轟擊聲等。《楚辭·九章·悲回風》:“憚湧湍之礚礚兮,聽波聲之洶洶。”《文選·宋玉<高唐賦>》:“礫磥磥而相摩兮,巆震天之礚礚。” 李善 注引《字林》曰:“礚,大聲也。” 漢 王褒 《洞箫賦》:“揚素波而揮連珠兮,聲礚礚而澍淵。” 晉 左思 《吳都賦》:“濆薄沸騰,寂寥長邁,濞焉洶洶,隱焉礚礚。”
“礚礚”是一個疊字拟聲詞,通常用來模拟物體碰撞或擊打的聲音,尤其與水、石等硬物相關的聲響。根據古代漢語用法及常見典籍的記載,其含義可以總結為:
拟聲含義
形容水石相擊的聲響,例如水流沖擊石頭時發出的“礚礚”聲。類似現代漢語中的“磕磕”或“咔咔”,但更強調渾厚、連續的質感。例:
《說文解字》:“礚,石聲也。”
文學引申
在詩賦中可象征自然界的壯闊場景,如瀑布奔流、浪濤拍岸等。例如:
司馬相如《上林賦》:“礚礚磕磕,若雷霆之聲。”
擴展用法
偶用于描述其他堅硬物體的碰撞聲,如戰車行進、兵器交擊等。
建議:由于該詞屬于生僻拟聲詞,現代使用極少,如需更精準的釋義,可查閱《漢語大詞典》《說文解字注》等專業辭書,或結合具體古文語境分析。
礚礚是一個由14個筆畫組成的漢字,拆分部首為石(石頭部首)和龍(龍部首)。
礚礚的意思是石頭砣首。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石頭砣首是一種古代建築中用來穩定房屋基礎和地基的石頭。
在繁體字中,礚礚的寫法是磕磕。
在古代,礚礚的字形稍有不同。在篆書時期,筆畫更加簡單,寫作礚。在隸書時期,稍微加了一些筆畫,寫作 礚。隨着時間的推移,筆畫逐漸增多,變成了現代的寫法。
1. 他的房子基礎牢固,猶如石頭砣首一樣。
2. 他的屁股一坐下去,整個闆凳都開始礚礚作響。
礚礚作聲、礚礚然、礚礚磕磕、礚磕、砣首
磕磕碰碰、嘭嘭
靜靜、平平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