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易·漸》:“初六,鴻漸于幹”,“六二,鴻漸于磐”,“九三,鴻漸于陸”。以次而進,漸至高處。後世因以“鴻漸於幹”指始入仕途。 明 海瑞 《與博白大尹林仲和書》:“回思子平日節概,癡人説夢,尚是鴻漸於幹而已,無足為異。”
“鴻漸于幹”是一個源自《周易》的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解釋如下:
出處與原始含義
該成語出自《周易·漸卦》爻辭:“初六,鴻漸于幹”“六二,鴻漸于磐”“九三,鴻漸于陸”()。原指鴻雁從水邊(“幹”)逐步飛向磐石、陸地,象征循序漸進的過程。
引申義與比喻
後世引申為始入仕途或事物逐步發展的初始階段()。例如明代海瑞在書信中寫道:“尚是鴻漸于幹而已,無足為異”,比喻剛踏入官場或事業起步的狀态。
結構與用法
示例與語境
常用于描述初入職場、官場或事物發展的初期階段,強調循序漸進()。
生僻程度
該成語在現代漢語中使用頻率較低,屬生僻詞彙()。
此成語以鴻雁起飛的漸進過程為喻,既可用于具體指代仕途開端,也可抽象表達事物發展的初始階段,需結合語境理解其層次遞進的含義。
《鴻漸于幹》是指一個人的才能、能力逐漸展露和成長的意思。其中,“鴻”指雁,象征着能夠飛得更高、更遠;“漸”指逐漸;“于幹”指在實踐中,通過努力和奮鬥。
《鴻漸于幹》這個詞的拆分如下:
鴻:鳥字旁(⺠)+ 厶(幾)+ 點(丶)+ 一(㇐)。
漸:水字旁(氵)+ 隹(隹)+ ㄗ。
于:犬字旁(犭)+ 幹(幹)。
幹:單獨的幹字。
《鴻漸于幹》這個詞來自于中國古代的《三國演義》,出自諸葛亮的名言:“鴻(翺翔如鳥)漸(逐漸)于(在)幹(實踐)。”意為才能、能力在實踐中逐漸發展、成長。
《鴻漸于幹》的繁體寫法為:“鴻漸於幹”。
古時候,“于”字的寫法為“於”,“幹”字的寫法為“乾”。
他一直在學習和不斷努力,如今在工作中的表現越來越出色,真可謂是鴻漸于幹。
鴻運、漸進、于心、幹勁。
逐漸成長、不斷進步。
一蹶不振、停滞不前。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