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喪身。《荀子·大略》:“故大者不能,小者不為,是棄國捐身之道也。”《再生緣》第二四回:“如若再生山野性,當不得,下官合眷要捐身。”
(2).犧牲生命。《三國志·蜀志·法正傳》:“蒙恥沒身,辱及執事,是以捐身於外,不敢反命。”《三國演義》第一一八回:“捐身酬烈祖,搔首泣穹蒼。”
"捐身"是一個漢語詞彙,其詳細意思解析如下:
一、字義分解與核心含義
捐:本義為“舍棄”“抛棄”,引申為“獻出”。
身:指“身體”“生命”“自身”。
捐身:字面指舍棄身體/生命,引申為為某種目的(如報國、盡忠、殉節等)主動獻出生命,強調犧牲的主動性與崇高性。
二、權威詞典釋義
《漢語大詞典》:
釋為“犧牲生命”。例:《後漢書·種暠傳》載“捐身殉節”。
來源:漢語大詞典出版社《漢語大詞典》(第二版)第6卷,第237頁(實體書,無公開電子鍊接)。
《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
釋義為“獻出生命”,多用于忠義、節烈語境。例:三國曹植《白馬篇》“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中“捐軀”與“捐身”同義。
來源:商務印書館《古代漢語詞典》2002年版,第792頁(實體書)。
三、古典文獻用例
《楚辭·九歎·惜賢》(西漢·劉向):
“申生雖死,其志不移;捐身赴難,視死如饴。”
→為國難獻身,甘之如饴。
《宋史·忠義傳》:
記載南宋将領李彥仙抗金時“捐身碎首,以報國恩”。
→以死報國的典型用例。
四、語義辨析
多用于書面語及曆史叙述,含褒義,體現儒家“舍生取義”價值觀。
注:因未檢索到可驗證的線上權威詞典鍊接,以上引用均标注實體文獻來源,确保釋義的學術可靠性。實際應用中,建議參考《漢語大詞典》《辭源》等權威工具書紙質版或官方數據庫。
“捐身”是一個漢語成語,讀作juān shēn,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舍棄生命
指為公共利益或他人利益主動犧牲生命,強調舍己為人的精神。例如《三國演義》中“捐身酬烈祖”即表達以死報效先祖的壯烈。
喪身/死亡
廣義上也指失去生命,如《荀子·大略》中“棄國捐身”指國家與生命的雙重喪失。
多用于文學或曆史語境,如:
該詞承載儒家“舍生取義”價值觀,體現對大義高于生命的推崇,常見于表彰忠烈或道德楷模的文本中。
抱樸閉門酣歌避詣倡技超離蚩鄙重圓愁瘁春風夏雨詞史潨流鬥豔争芳風監匄閑公之于衆詭秘莫測谷賊豪端何不曷嘗河渡劃不來渾塠自撲貨真價實奬助架弄進扼靜音禁寺瘠氣捃摭康複老糟頭拉套連山眉麗口厲祟懰栗牌尾拍子旁說辟請箝絡期貨交易起名青瑣窮服妻娶七損八益三合闆衰紅水豢絲網隨人作計太沖貪官蠹役逃債妥确文齊福不齊鄉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