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開拓境域。柝,通“ 拓 ”。 漢 王符 《潛夫論·救邊》:“ 武皇帝 攘夷柝境,面數千裡。” 汪繼培 箋:“柝……亦借‘拓’。”
“柝境”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解釋:
基本釋義
“柝境”指開拓疆域,其中“柝”通假為“拓”,意為擴展、開辟;“境”即疆界、領土。該詞常用于描述古代帝王或将領擴大領土的行為。
語源與文獻引用
該詞最早見于東漢王符的《潛夫論·救邊》:“武皇帝攘夷柝境,面數千裡。”此句意為漢武帝驅逐外族、開拓疆土,使領土延伸數千裡。清代學者汪繼培在箋注中明确“柝”為“拓”的假借字。
用法與語境
相關詞彙
提示:若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中的用法,可參考《潛夫論》《淮南子》等古籍,或查閱權威詞典如《漢語大詞典》。
柝境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柝子所限定的範圍或界限。
柝境的部首是木(mù),拆分之後可以分為「柝」和「境」兩個部分。
「柝」部份的筆畫數為5,它是一個可以拆分的獨立字,意為傳統古代的一種用木頭制成的儀器。
「境」部份的筆畫數為14,它也可以單獨做一個字,意為地界、疆域。
柝境一詞最初出自《荀子·文明》:“財用者,家之柝境也。”它形象地運用了柝子來比喻家庭財産的範圍,意指一個家庭所擁有的財産和資源。
繁體字「橐境」與簡體字的「柝境」意思相同,隻是字形有所不同。
在古代,「柝境」一詞的寫法可能略有不同,但基本上與現代的寫法相似。
1. 他的活動範圍受到了家族柝境的限制。
2. 這片土地是他祖輩們的柝境,代代相傳。
柝子、境界、境内、境外、境地、境況、柝限等
範圍、界限、領域、局限
無界限、無限制、開放、不受限制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