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哀憐救濟。 宋 蘇轼 《奏浙西災傷第二狀》:“伏惟聖慈早賜愍救,檢會前奏,速賜施行。”
“愍救”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mǐn jiù,其核心含義為哀憐救濟,即對處于困境的人或事物表達憐憫并給予幫助。以下是詳細解釋:
構成解析
語境應用
該詞多用于正式或文學語境,常見于古代文獻。例如:
宋·蘇轼《奏浙西災傷第二狀》:“伏惟聖慈早賜愍救,檢會前奏,速賜施行。”
此處指蘇轼懇請皇帝憐憫災民并給予救濟。
“愍救”是結合情感(哀憐)與行動(救濟)的複合詞,體現了傳統文化中對弱勢群體的道德關懷。如需進一步了解古代用法,可參考蘇轼奏章等文獻。
《愍救》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憐憫并救助。它由兩個字組成,有着深厚的人文情感。
《愍救》的部首是心字旁和手字旁。其中,“愍”的拆分部首是心字旁,并且它的總筆畫數是13畫;而“救”的拆分部首是手字旁,它的總筆畫數是11畫。
《愍救》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語中的“衆生皆苦”的概念,表達了對他人苦難的感同身受和及時伸出援手的情感。
在繁體字中,“愍救”的字形基本保持不變,仍然是由兩個字組成。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愍救》的字形與現代稍有不同。例如,字形“愍”在古代是心字旁下面加上冚旁的形狀;而字形“救”在古代是手字旁的上方加上矛旁的形狀。
1. 他懷着愍救的心情,積極參與慈善活動。
2. 我們應該懷着愍救之心,助人為樂。
1. 愍憫:憐憫、同情。
2. 救援:援助、拯救。
3. 憐憫:同情、憐愛。
1. 憐憫:同情、憐愛。
2. 救助:援助、救濟。
3. 憐惜:愛護、關切。
1. 冷漠:沒有感情、無動于衷。
2. 無情:沒有感情、冷酷無情。
3. 不助:不幫助、不支持。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