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處世無棱角貌。《莊子·天下》:“常反人,不見觀,而不免於魭斷。” 成玄英 疏:“魭斷,無圭角貌也。”
“魭斷”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漢語詞彙,其含義和讀音在不同文獻中存在細微差異,綜合權威資料解釋如下:
核心含義
指為人處世圓滑、無棱角的狀态,形容人行事溫和而不露鋒芒。
讀音争議
文獻出處
最早見于《莊子·天下篇》:“而不免於魭斷”,注解稱其描述“雖立,而魭斷無圭角也”,強調處世時隱藏棱角的特質。
可通過《漢語大詞典》或《辭源》進一步查證細節。
《魭斷》(dūn)是一個漢字詞語,表示“指魚類尾部或背部出現鱗片分離、脫落的現象”,通常用于形容魚類外觀的缺損狀态。
《魭斷》可以拆分為兩個部分:魚(魚,yú)和斷(斷,duàn)。其中,魚是“魚類”意思,是一個常見的部首,讀音為yú,總筆畫數為8;斷是表示“斷裂、分離”意思的部首,讀音為duàn,總筆畫數為4。
《魭斷》一詞源自古代漢語,是由“魚”和“斷”兩個字組合而成。在繁體字中,魭通常寫作魼,斷保持不變。
在古代漢字中,魭斷的寫法略有差異。有時,“魚”部分使用“魚”旁(魚)的筆畫(總計11畫),有時使用“魚”字的筆畫(總計8畫)。
1. 那條魚尾巴上的鱗片魭斷了,看起來有點淩亂。
2. 當我看到那隻魚的背部出現魭斷的現象時,我意識到它可能已經受到了傷害。
1. 魚魭:指魚背部或尾部出現鱗片魭斷的現象。
2. 斷裂:指物體分開,中斷。
近義詞:魚鱗脫落、魚鱗脫皮。
反義詞:魚鱗完整、魚鱗鮮亮。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