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謂敵軍來犯。《周禮·春官·小祝》:“有寇戎之事,則保郊祀于社。”《逸周書·時訓》:“鷹不化鳩,寇戎數起。”《韓非子·大體》:“故車馬不疲弊於遠路,旌旗不亂於大澤,萬民不失命於寇戎,雄駿不創壽於旗幢。” 漢 劉向 《列女傳·許穆夫人》:“如使邊境有寇戎之事,維是四方之故,赴告大國,妾在不猶愈乎。”
(2).敵軍。《禮記·月令》:“仲春行秋令,則其國大水,寒氣揔至,寇戎來征。”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言語》:“ 劉琨 雖隔閡寇戎,志存本朝。”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記·吠舍釐國》:“是時 鹿女 心知其子,乃謂王曰:‘今寇戎臨境,上下離心,賤妾愚衷,能敗強敵。’”《明史·鄧洪震傳》:“萬一奸宄潛生,寇戎軼犯,其何以待之。”
(3).匪患與戰争。《墨子·尚同中》:“是以先王之書《術令》之道曰:‘唯口出好興戎。’則此言善用口者出好,不善用口者以為讒賊寇戎,則此豈口不善哉,用口則不善也,故遂以為讒賊寇戎。”
寇戎是漢語中一個曆史悠久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可從字源與典籍用例兩方面解析:
一、分字溯源
二、複合詞義 組合成"寇戎"後,主要包含兩層内涵:
三、語義演變 該詞在唐宋後漸少用于實際戰事描述,多轉為文學修辭,如杜甫《北征》"緬思寇戎際,反側終未甯"借古喻今。現代主要應用于曆史研究及古籍注釋領域。
(主要參考:《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1992年版,《十三經注疏》中華書局影印本,《中國軍事通史》軍事科學出版社)
“寇戎”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在不同曆史文獻中有所演變,但核心意義主要圍繞軍事沖突和動亂展開。以下是詳細解釋:
指外敵入侵或軍事威脅。這一釋義在《周禮·春官·小祝》、《韓非子·大體》等典籍中均有體現。例如《周禮》提到:“有寇戎之事,則保郊祀于社”,強調應對敵軍入侵時的祭祀保障。
“寇戎”也可直接指代敵方軍隊。如《禮記·月令》記載:“寇戎來征”,南朝劉義慶《世說新語》亦用此義描述劉琨“隔閡寇戎”的處境。
引申為内亂或戰亂,如《墨子·尚同中》提到“讒賊寇戎”,将口舌之禍與軍事沖突并論,強調社會動蕩的根源。
如需進一步探究典籍用例,可參考《漢典》《查字典》等高權威來源。
廒間碧籌陛榮步挽褫褙出師未捷身先死躭誤彫謝疊觀奪卻阿彌飛化風從虎,雲從龍浮宕膚受之言剛剛公路網關源海懷霞想和愛合節恒矢厚祿镬釜講贊交卸赍嗟極駡經濟基礎浸浔捐忘控制論臉霞領府溜工律己面條魚媌娙秘草鳴舷南梁紐約[市]欠肚兒親家铨藻屈指可數散漢三江七澤深根固柢說客鉥心刳形遡波陶謝頹塞屯難瓦解土崩枉訟寤歎鮮馥先施獻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