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發生蝗災及旱災。《後漢書·和帝紀》:“﹝ 永元 九年﹞六月,蝗旱。”
“蝗旱”是一個漢語詞彙,指同時發生的蝗災和旱災,屬于複合型自然災害。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含義
指蝗蟲災害與幹旱災害同時發生,常見于古代文獻中。例如《後漢書·和帝紀》記載:“永元九年六月,蝗旱”。
關聯性
幹旱環境易促使蝗蟲大量繁殖,兩者疊加會加劇農作物損失,形成惡性循環。
古代記載
文學作品
如詩句“年來蝗旱苦頻仍”,通過蝗旱現象暗示社會動蕩或民生疾苦。
從生态學角度看,蝗蟲在幹旱條件下更易形成群聚遷徙習性,導緻蝗災與旱災并發。這種現象至今仍對農業地區構成威脅。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曆史案例或防治措施,可參考《後漢書》等古籍或農業災害研究文獻。
蝗旱(huánghàn)是一個漢字詞語,常用來形容一種自然災害情況,指的是由于大面積蝗蟲成災導緻造成的旱災。蝗蟲在大量繁殖時會集體進食農田中的農作物,造成農田的旱缺少水分狀态,從而引發旱災。
蝗旱由“蟲”和“日”兩個部首組成。其中,“蟲”在漢字中表示昆蟲類,而“日”表示太陽;總體來說,“蟲”部說明了蝗蟲的特性,而“日”部表示了蝗蟲成災的嚴重程度。
蝗旱的拆分線數為17畫。
蝗旱一詞最早見于《左傳·成公十七年》篇,作為早期漢字的變體寫法,意思與現代蝗旱相同。這個詞彙常見于古代文獻中,形容大規模的蝗蟲引發的旱災情況。
蝗旱的繁體字為「蝗旱」,部分地區也可以寫作「蝻旱」。繁體字與簡體字的意思和用法完全相同,隻是書寫形式上有所區别。
古時候,「蝗旱」這個詞的寫法可能會有一些變化。例如,根據不同的朝代和地區,「蝗」字可能寫作「蝻」。另外,「旱」字可能會用更加簡化的寫法,如「幹」。然而,這些寫法都是指蝗蟲成災引發的旱災。
1. 去年蝗旱突襲,導緻農作物大幅減産。
2. 農民積極采取措施,防止蝗旱對農田的破壞。
3. 這個地區多年來一直受到蝗旱的困擾。
蝗蟲、蝗災、旱災、成災、農田等。
蝗旱的近義詞:蝗災、蝗害。
蝗旱的反義詞:賜雨、豐年。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