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掊鬥折衡的意思、掊鬥折衡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掊鬥折衡的解釋

謂毀棄鬥和秤。反映道教順應自然毀棄禮法的虛無觀點。《莊子·胠篋》:“掊鬥折衡,而民不争。”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掊鬥折衡”是一個出自道家經典的成語,其含義和背景如下:

基本解釋

掊鬥折衡(拼音:pǒu dǒu zhé héng)指破壞量鬥(古代量器)、折斷秤杆(衡器),以廢除度量衡制度。其核心含義是通過毀棄人為的規範工具,消除争端,倡導順應自然、無為而治的道家思想。

出處與背景

  1. 《莊子·胠箧》:
    原文為“掊鬥折衡,而民不争”,莊子借此批判禮法制度,主張摒棄人為的約束,回歸自然狀态。
  2. 道家思想:
    反映道教“絕聖棄智”“順應自然”的哲學觀點,認為人為的度量标準會引發争奪,應返璞歸真。

用法與延伸

讀音辨析

部分資料标注為“póu dǒu zhé héng”,但根據權威來源(如《漢典》《莊子》研究),“pǒu”為更準确的讀音。

該成語體現了道家對“人為幹預”的反思,主張通過廢除外在規範達到社會和諧。使用時需注意其哲學背景,避免誤解為單純的“公正衡量”(的解釋可能與現代引申義混淆,需以原典為準)。

網絡擴展解釋二

《掊鬥折衡》這個詞是什麼意思

《掊鬥折衡》意指掂量或比較兩個事物的輕重得失。通常用于形容人們在做決策時要綜合考慮各種因素,以平衡利益。

拆分部首和筆畫

《掊鬥折衡》共有四個漢字:掊(部首 手,8筆)、鬥(部首 鬥,4筆)、折(部首 手,7筆)、衡(部首 血,12筆)。

來源

《掊鬥折衡》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尚書.世本》中的一段記載:“子有言曰:‘士而掊鬥,官而折獄,人而感化,則神無不見而開其籍。’” 這裡“掊鬥”指的是士人行走時的輕重不同,而“折獄”則是指官員審理案件時要公正無私。

繁體

《掊鬥折衡》的繁體字分别是:掊(部首 手,8筆)、鬥(部首 鬥,8筆)、折(部首 手,7筆)、衡(部首 血,12筆)。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時候漢字《掊鬥折衡》的寫法與現代有些許不同,具體為:

例句

一、我們在面對困難時,應該掊鬥折衡,權衡利弊後作出決策。

二、法官在審理案件時,必須要掊鬥折衡,做到公正無私。

組詞

掊手:掂量,估計

折獄:審判,裁決

衡量:權衡,比較

近義詞

權衡、權宜、抉擇

反義詞

草率、隨意、輕率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