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扣的意思、克扣的詳細解釋
克扣的解釋
[embezzle part of what should be issued] 非法扣減應該發給别人的財物
克扣軍饷
詳細解釋
非法扣減應該發給别人的財物。《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十四回:“克扣一節,且不要説他;單隻領料一層,就是了不得的了。” 老舍 《茶館》第一幕:“一份錢糧倒叫上頭克扣去一大半,咱們也不好過!”
克扣。扣減應該發給别人的財物而據為己有。《中國歌謠資料·太平軍快到蘇州城》:“ 宦承恩 ,剋扣錢糧米獨吞。” 續範亭 《寄山西土皇帝*********的一封五千言書》:“搜刮 山西 人民的血汗,剋扣 山西 士兵的軍饷,做你們少數人的資本。” 洪深 《趙閻王》第一節第一幕:“這又不是營長的錢,藏着不發,多半是存了克扣軍饷的心。”
詞語分解
- 克的解釋 克 (④剋) è 能夠:克勤克儉。 戰勝,攻下:攻克。克複(戰勝敵人并收回失地)。 制伏:克服。克制。克己奉公。以柔克剛。 嚴格限定:克日。克期。克扣。 消化:克食。 公制重量單位或質量單位:一克等于
- 扣的解釋 扣 ò 用圈、環等東西套住或攏住;把門扣上。 衣紐:衣扣。 繩結:繩扣兒。 把器物口朝下放或覆蓋東西:把碗扣在桌上。 相符,符合:扣題(符合題義)。 強留:扣押。 從中減除:扣除。扣發(?)。 敲擊:
專業解析
“克扣”是一個漢語動詞,指在發放財物時,利用職權或機會暗中扣減、侵吞應給予他人的部分,帶有明顯的貶義色彩。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釋義
指私自扣減應發給别人的財物,通常表現為利用經手或管理之便,暗中減少應支付或分配的份額。例如:
老闆克扣工人的工資。
官吏克扣赈災糧款。
二、字源與結構分析
- “克”:本義為“戰勝”“壓制”,此處引申為“強行削減”。
- “扣”:本義為“拉住”“套住”,此處指“截留”“扣除”。
二字組合強調以不正當手段截留他人應得財物的行為。
三、用法特征
- 及物動詞:必須帶賓語(如“克扣工錢”“克扣口糧”)。
- 貶義詞:隱含欺詐、不公的道德批判,常見于揭露剝削或腐敗的語境。
- 行為隱蔽性:強調暗中操作,如:
賬目上做手腳克扣軍饷。(來源:《漢語大詞典》)
四、權威詞典釋義
-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私自扣減應該發給别人的財物。”
- 《漢語大詞典》:
“非法扣減應發給他人的財物。”
-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扣減該付的財物,據為己有。”
五、經典用例
魯迅《呐喊·端午節》:“衙門錢,一把煙;生意錢,六十年;莊稼錢,萬萬年。被克扣了工錢的人們,眼淚往肚裡咽。”
(此例揭露舊社會雇主對勞工的剝削。)
參考資料
-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商務印書館,2016.
- 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詞典》. 上海辭書出版社,1986.
- 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中華民國教育部,2015.
網絡擴展解釋
“克扣”是一個動詞,指非法或不合理地扣減應支付給他人的財物,并将其據為己有。以下是詳細解釋:
1.基本含義
- 核心行為:通過不正當手段減少他人應得的財物,例如工資、軍饷、福利等,并私自占有這部分差額。
- 性質:通常帶有負面色彩,涉及侵占或剝削行為,如“克扣工資”“克扣糧饷”。
2.法律與社會背景
- 法律界定:根據《工資支付暫行規定》,用人單位無正當理由扣減勞動者應得工資即構成克扣。但合法減發工資的情況(如合同約定、事假等)不在此列。
- 常見場景:曆史上多用于描述官員克扣軍饷(如提到的《茶館》案例),現代則多見于勞動權益糾紛。
3.與其他詞彙的關聯
- 近義詞:侵吞、貪污、剝削。
- 反義詞:足額發放、如數支付。
4.示例與引用
- 文學作品中,老舍《茶館》提到“一份錢糧倒叫上頭克扣去一大半”,生動體現了這一行為對普通人的影響。
- 現代職場中,企業若未按合同支付工資,員工可依法維權。
5.注意事項
- 合法減發:如企業因效益問題降薪(不低于最低工資标準),或員工請假導緻的工資減少,不屬于克扣。
- 維權途徑:遭遇克扣可通過勞動仲裁或法律途徑解決。
總結來說,“克扣”強調非法占有他人應得財物,需結合具體語境和法律條款判斷其性質。
别人正在浏覽...
八蠟奔豗辯告茶戶澶湲敕黃醇疵犓腴丹碧谠論侃侃登登笃笃放稅發現浮廣撫期幅圓趕頭水膏粱子弟格人供尖恭讓公婿公孫廣開才路棺中懸鏡氿泉顧慮重重汩喪喝盞歡聚一堂減筆尖音郊寰嘉穗家院津步斤脈畯臣刊書卡鉗瞌睡漢跨水留款配鹽幽菽樸練颦效籤告請老遶萦冗辭入中衰慵嘶叫思酌俗流宿田翁投石超距吐珠五英綫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