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集中出售蔬菜和肉類等副食品的場所。 清 袁枚 《隨園詩話補遺》卷五:“ 金載羹 、 聚升 昆季……《晚起》雲:‘菜市聲喧眠最穩,餅師叫過日将西。’” 茅盾 《路》六:“或者 華 他們早已回去,而且校裡已經鬧的和菜市一樣了罷?”
(2).即 菜市口 。 清 秋瑾 《精衛石》第一回:“若有不忍微言者,捉将 菜市 便施刑。”參見“ 菜市口 ”。
菜市是現代漢語常用詞,其核心含義指專門進行蔬菜、肉類、水産等農副産品交易的固定場所,即“集中買賣蔬菜等副食品的市場”。根據權威漢語工具書釋義及文化背景,該詞可從以下三方面解析:
名詞屬性
指城市或鄉鎮中設立的、以零售或批發形式銷售蔬菜、水果、禽蛋、肉類等生鮮食品的專門市場。
例: 清晨的菜市人聲鼎沸,攤販們擺滿了新鮮采摘的果蔬。
來源:《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2016年。
曆史語義延伸
在近代漢語中,“菜市”曾特指清代北京的“菜市口”——因地處鬧市且為清代刑場所在地,衍生出“刑場”的借代義(今已罕用)。
例: “戊戌六君子”就義于菜市口,此地名因而載入史冊。
來源:《辭海》(第七版),上海辭書出版社,2020年。
民生樞紐地位
菜市作為社區生活的重要節點,直接關聯居民日常飲食需求,反映地域物産特色與經濟活力。例如老北京“四大菜市場”(東單、西單、朝内、崇文門)曾承載數代人的飲食記憶。
來源:北京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北京志·商業卷》,北京出版社,2007年。
曆史符號意義
“菜市口”因作為清代刑場而成為漢語中的特殊文化符號,常見于曆史文獻與文學作品(如《老殘遊記》),象征權力與生命的沖突。
來源:侯會,《北京文學地圖》,中國地圖出版社,2018年。
與“菜市場”的關系
“菜市”為“菜市場”的簡稱,二者在現代漢語中常通用,但“菜市場”更強調場所的規範性(如《農産品市場管理條例》中的官方表述)。
來源:《現代漢語規範詞典》(第3版),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4年。
地域别稱差異
南方部分地區稱“菜場”,北方多用“菜市”,而“農貿市場”涵蓋範圍更廣(含糧油、副食等)。
來源:李榮主編,《現代漢語方言大詞典》,江蘇教育出版社,2002年。
結論:現代漢語中“菜市”以“生鮮食品交易場所”為常用義,其曆史語義(刑場)因北京菜市口事件而成為特定文化記憶。該詞兼具生活服務功能與人文符號價值,是觀察中國市井文化的重要窗口。
“菜市”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有以下兩層含義:
這是該詞最常用的現代含義,相當于“菜市場”的簡稱。例如:
現代使用中,如天津的“新開路菜市場”等實體場所(),均屬于此類含義。
特指北京舊時的刑場“菜市口”,常見于清代文獻:
補充說明:現代漢語中“菜市”多指第一層含義,而“菜市口”作為曆史名詞已逐漸脫離日常使用。需要注意的是,“菜市場”一詞有時被引申為成語,比喻混亂嘈雜的環境(),但此用法不直接等同于“菜市”。
傲辟拜忏百葉箱曹衣出水酬賞初審蹴毱村戲大轎底貢犯而不校方雷氏蓋世之才歸去貴知海岸線酣歌醉舞懷生黃遠花腔豁剌剌胡枝扯葉踐帝講院堅韌踐校焦坑頸椎鞠場爵台看長抗高口碑載道領路辚囷籬牆峍若盧仝蜜蟲磨鋊南選弄虛頭鋪寫淺見期周裙花審飾失諸交臂獸符書襻束心四野訟師隨寓隨安宿志妥靈橢圓萬葉兀兀窮年稀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