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指極輕微的重量單位。《隋書·律曆志上》:“量有輕重,平之權衡,則不失黍絲。”
黍絲(shǔ sī)是漢語中的一個複合詞,由“黍”和“絲”兩個語素構成,其核心含義指代古代一種以黍米為計量基準的極細絲線,常用于形容事物極其細微或精密的程度。以下是具體解析:
指黃米(Panicum miliaceum),古代重要的糧食作物。《說文解字》載:“黍,禾屬而黏者也。”因其顆粒微小均勻,被用作衡量微小單位的基準(如“黍累”表示極輕的重量)。
本義為蠶絲,後泛指纖細的線狀物。《說文解字》:“絲,蠶所吐也。”引申為精細、微小的計量單位(如“一絲不苟”)。
複合後強調以黍米為參照的絲線級精度,比喻事物極其細微。如《禮記·經解》鄭玄注:“凡物細微曰黍絲”。
古代工匠以“黍絲”形容器物制作的精密度,如《考工記》載:“審曲面勢,以饬五材……黍絲不失其倫。”指工藝需精确至黍米與絲線的級别。
詩詞中借“黍絲”喻指情感或景物的纖微之态。如清代黃景仁《绮懷》詩:“幾回花下坐吹箫,銀漢紅牆入望遙……似此星辰非昨夜,為誰風露立中宵?纏綿思盡抽殘繭,宛轉心傷剝後蕉。三五年時三五月,可憐杯酒不曾消。玉露初零寒意重,黍絲微動緒難調。”以“黍絲微動”刻畫心緒的細膩波動。
收錄“黍絲”詞條,釋義為:“黍的細絲。形容極微細之物。”并引《禮記》注為書證。
釋為:“喻極細微之物。黍,黍子;絲,蠶絲。”強調其作為計量基準的文化功能。
在當代語境中,“黍絲”多見于古文研究或成語引用,如“不失黍絲”(形容分毫不差),但日常使用頻率較低,需結合具體文獻理解其精确含義。
參考文獻來源:
《說文解字》《禮記正義》《周禮·考工記》《兩當軒集》《漢語大詞典》《辭源》
“黍絲”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以下信息進行解釋:
宋代詩詞中常出現“黍絲”一詞,如: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隋書》相關記載。
巴兒思薄層罷人鞭辟近裡别樹一幟恻然哧溜刺心刻骨從長計較大權旁落地形家洞戶斷滅空鳳翥龍骧簠簋高不可攀戈馬公孫衍貴誕孤證寒客唿啦啦簡寂節峻救災恤患郡號穅秕樂用聊表寸心遼隊領主流韻漚麻潘陸顔謝樸誠諀訿魄然潑散撲買遷土啓告欺朦丘比特趨之若骛升任石匠師子座孫康映雪宿尚貪放田徑賽推遇望阙蝦醬狎獵閑編纖塵不染顯附鹹韶笑酒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