黍絲的意思、黍絲的詳細解釋
黍絲的解釋
古代指極輕微的重量單位。《隋書·律曆志上》:“量有輕重,平之權衡,則不失黍絲。”
詞語分解
- 黍的解釋 黍 ǔ 〔黍子〕一年生草本植物,葉線形,子實淡黃色,去皮後稱黃米,比小米稍大,煮熟後有黏性。 筆畫數:; 部首:黍; 筆順編號:
- 絲的解釋 絲 (絲) ī 蠶吐出的像線的東西,是織綢緞等的原料:蠶絲。絲綢。缂(?)絲(中國特有的一種絲織的手工藝品。亦作“刻絲”)。 像絲的東西:鐵絲。菌絲。肉絲。遊絲。 細微,極小:一絲不苟。 綿長的思緒或
網絡擴展解釋
“黍絲”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以下信息進行解釋:
一、基本釋義
- 拼音:shǔ sī
- 注音:ㄕㄨˇ ㄙ
- 含義:古代指極輕微的重量單位,常用于形容極小的量值。例如《隋書·律曆志上》記載:“量有輕重,平之權衡,則不失黍絲。”
二、字義分解
- 黍(shǔ):
指黍子,一種一年生草本植物,果實碾成米後稱黃米,可用于釀酒或制作傳統食品(如粽子)。
- 絲(sī):
原指蠶絲,後引申為極細小的東西,如“一絲不苟”;在度量衡中,10絲為1毫,屬于極小的單位。
三、文化背景
宋代詩詞中常出現“黍絲”一詞,如:
- 陳宓《端午》:“雨淬菖蒲劍,雲榮角黍絲。”
- 宋無《五雜組》:“五雜組,角黍絲。”
這裡的“黍絲”可能借指粽子的細絲狀材料,或隱喻事物的精微。
四、相關用法
- 近義詞:毫厘、铢兩(均表示極小的量)。
- 現代意義:現已不常用,主要用于古籍或特定文化語境中。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隋書》相關記載。
網絡擴展解釋二
黍絲的意思
《黍絲》是一個漢字詞語,它的意思指的是面條。黍絲是中國傳統美食中的一種,以黍米為主要原料制作而成的細長面條。
拆分部首和筆畫
按照漢字的拆分規則,可以将黍絲拆分成兩個部分。其中,“黍”是由部首禾和部首立組成,它的意思是指稷谷或稻谷,是一種古代主要作物;“絲”是由部首纟組成,表示細長的絲狀物。
根據筆畫的習慣,黍絲這個詞可以按照3個筆畫來書寫。
來源和繁體
黍絲一詞源自中國古代,最早可見于《詩經·秋風辭》中:“黍秀于野,亞方在栗”,表達了人們對豐收黍米的喜悅之情。
在繁體字中,黍絲的寫法與簡體字基本相同,隻是一些筆畫的形狀略有不同。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形狀還存在着一些差異。根據古代漢字的寫法,黍絲可以寫作“黍絲”。
例句
1. 她煮了一碗香噴噴的黍絲湯。
2. 我喜歡吃黍絲,特别是配上醬油和蔥花。
3. 這家餐館的黍絲是我嘗過最好吃的。
組詞
黍絲的相關組詞包括:黍米、黍粥、黍飯、黍糕、黍香等。
近義詞
黍絲的近義詞包括:米線、河粉、面條。
反義詞
黍絲的反義詞是其他非面條食物,例如餅幹、面包等。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