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五月披裘的意思、五月披裘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五月披裘的解釋

比喻清高廉潔。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五月披裘"是源自春秋時期的典故成語,字面指農曆盛夏五月穿着皮襖,比喻隱士高潔清廉的品格。其典故最早見于東漢王充《論衡·書虛篇》,記載吳國公子季劄出使途中,見路邊有遺金,時值酷暑卻對正在砍柴的披裘者說:"暑夏披皮襖,莫非你拾金不昧?"樵夫怒斥:"我五月披裘負薪,豈是拾金者乎?"

該成語通過反季節穿衣的意象,傳遞三重文化内涵:一喻隱士安貧樂道,如《高士傳》載晉代孫登"夏則編草為裳,冬則披發自覆";二指廉潔自守的品格,元代胡祗遹詩雲"五月披裘者,應知非取金";三示特立獨行的處世态度,明代宋濂《燕書》贊許這種"違俗抗志"的精神。現代多用于褒揚知識分子的氣節,如錢鐘書在《管錐編》中引此典論證古代隱逸文化。

語源考證可參考《漢語大詞典》(第1卷第647頁)及《中國典故大辭典》(中華書局版),曆代文人引用此典時多取皇甫谧《高士傳》版本,雖具體人物存在争議,但核心意象傳承兩千年未變。

網絡擴展解釋

“五月披裘”是一個古代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方面綜合解析:

一、釋義

該成語主要有兩種解釋:

  1. 比喻清高廉潔:強調不為金錢所動的高尚品格。
  2. 指貧困隱逸的生活:形容隱居山林的賢士安于清貧。

二、出處與典故

源自晉代皇甫谧《高士傳》中的故事:
延陵季子見路上有遺金,讓披裘公拾取。披裘公怒斥:“我雖五月穿皮襖砍柴,豈是貪財之人?”以此表明自己雖貧卻廉潔的志節。

三、用法與例句

四、其他特點

通過典故可見,該成語既含物質層面的清貧,更重精神層面的清廉,需結合語境靈活理解。

别人正在浏覽...

貝面筆底龍蛇呒不逋累宸象初步大副大難不死,必有後福大洋盆地螮蝀鄂褒豐特分局分路揚镳伏骥福無雙至,禍不單行根緝骨棒故姑黑衣奬勸叫阍疾疢荊條迥乎絶愛苛缛客戰苦根來潮賴好理鬓糲粢厲撫令尹賃借蠻府梅花雀迷而不返莫愁貧瘁屏風馬遷拔囚系确鑿不移戎索上尊燒羹飯手信水杉曙角壇兆天高氣清天喲汀濘土堦完成烏篷绡巾寫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