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形容人多語雜。《東周列國志》第三二回:“衆官員一擁而前,七嘴八張的,都問道:‘世子何在?’”
“七嘴八張”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qī zuǐ bā zhāng,主要用于形容多人同時說話、場面嘈雜紛亂的情景。
基本含義
“七”和“八”在此為虛指,表示數量多;“嘴”指說話,“張”指張口動作。整體形容衆人你一言我一語、議論紛紛的狀态,帶有雜亂無章的含義。
用法與結構
來源與演變
該成語最早出自明代小說《東周列國志》,後在《喻世明言》等文學作品中被沿用。其核心是通過數字虛指和動作描寫,生動展現多人嘈雜讨論的場景。
《七嘴八張》是一個成語,用來形容一個人說話多、貧嘴賤舌、善于說閑話或插嘴等。相比于正常的交流,這種說話方式通常是多餘的、沒意義的,以緻于令人讨厭。
《七嘴八張》這個詞由“七”和“張”兩個字組成。
“七”字的部首是一,總筆畫數為二。
“張”字的部首是弓,總筆畫數為九。
《七嘴八張》這個成語出自明代李時中的《未央體要》,原意是指一個人說話時,口舌忙碌得像七張嘴巴一樣。後來,這個成語逐漸演變成形容一個人善于說閑話、插嘴等貧嘴特征。
《七嘴八張》的繁體是「七嘴八張」。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可能會有些差異,但基本的意思是相同的。《七嘴八張》在古代寫作「七稚八箏」。
他在會議上總是七嘴八張地插嘴,很難聽到其他人的意見。
組詞:嘴巴、閑話、貧嘴、插嘴。
近義詞:多嘴、助長。
反義詞:謹言慎行、少言寡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