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機杼。指織布機。 南朝 梁 江淹 《悼室人》詩:“流黃夕不織,寧聞梭杼音。”
“梭杼”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指織布機,具體由“梭”和“杼”兩種紡織工具組成:
南朝梁代江淹《悼室人》詩雲:“流黃夕不織,甯聞梭杼音。”此處“梭杼”代指織布機運作的聲音,暗示紡織勞作場景。
部分資料提到該詞可比喻事物發展有條不紊(如“進程順利而順序清楚”),但此用法較為少見,更多見于現代引申解讀,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
與“梭杼”相關的成語包括“斷杼擇鄰”“投梭折齒”等,多與紡織活動或典故相關。
若需進一步探究該詞在古詩文中的具體用法,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江淹集》注本。
梭杼(suō zhù)是一個漢字詞語,包含兩個部分,分别是“梭”和“杼”。梭作為部首,是三點水(氵)+ 貝,采用左右結構,表示用于紡織工具的梭子。杼作為部首,是木頭(木)+ 且,采用上下結構,表示用于紡織的器具。
梭杼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紡織業。梭子是紡織過程中起到插入紗線并幫助紗線穿越織物的工具,杼則是梭子所穿過的支架。在古代,紡織是工人們重要的生活和勞動方式,因此梭杼的地位也很重要。
梭杼的繁體字是「梭杙」,字形上與簡體字相似,區别在于“杼”的下部将“且”替換成了“寺”,表示神廟。繁體字在一些地方仍然有使用,但隨着簡體字的普及,繁體字逐漸減少。
古代漢字在書寫形式上與現代略有差異。梭杼作為漢字在古代可以寫為「梭物」或「杼朱」,寫法上沒有現代規範,通常取決于個體的書寫風格。
他拿起梭子,在織布機上快速穿梭着。
她輕輕地放下杼子,整理着紡織機上的紗線。
梭杼的組詞較為有限,常見的組詞有:梭織、杼棉、淘汰、去雜。
梭杼的近義詞是「織機」或者「紡織機」,這兩個詞也表示用于紡織的機械設備。
梭杼的反義詞是「剪刀」或者「剪子」,這兩個詞表示用于剪斷線條的工具,與紡織過程的連續性相反。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