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猶凝霜;帶霜。 南朝 梁 江淹 《望荊山》詩:“玉柱空掩露,金樽坐含霜。” 唐 李峤 《鐘》詩:“秋至含霜動,春歸應律鳴。”
(2).形容白亮如霜。 唐 盧綸 《割飛二刀子歌》:“改鍛割飛二刀子,色迎霽雪鋒含霜。”
“含霜”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包含以下兩層含義:
凝霜或帶霜的狀态
指物體表面凝結或附着霜,常見于自然景象描寫。例如:
形容白亮如霜
用于比喻顔色或光澤如霜般潔白、冷冽。例如:
在古詩文中,“含霜”常通過自然景物營造意境,或隱喻肅殺、孤寒的氛圍:
如需更多例句或詩詞出處,可參考漢典或查詩文網。
《含霜》是一個漢字詞語,指夜晚的寒冷引起物體上結霜的現象。這個詞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為“口”和“雨”。在常用的漢字中,它的筆畫數為12。《含霜》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人們觀察到冬季夜晚空氣濕度較高時,會在物體表面結霜,因此形成了這個詞來描述這一現象。
在繁體中文中,可以将《含霜》寫作「含霜」。古代的漢字寫法可能會有所不同,但整體保持了類似的筆畫和部首結構。
1. 冬夜河邊,小樹枝上含霜迎風搖曳。
2. 一夜過後,草地上的野花上全都覆蓋着一層含霜的細水珠。
雪花飄飛、冰凍、枯草、霜氣、冰封
近義詞:霜、結霜
反義詞:化冰、融化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