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猶凝霜;帶霜。 南朝 梁 江淹 《望荊山》詩:“玉柱空掩露,金樽坐含霜。” 唐 李峤 《鐘》詩:“秋至含霜動,春歸應律鳴。”
(2).形容白亮如霜。 唐 盧綸 《割飛二刀子歌》:“改鍛割飛二刀子,色迎霽雪鋒含霜。”
"含霜"是漢語中具有豐富意象的複合詞,其含義可從以下三個層面解析:
一、字面釋義 據《漢語大詞典》記載,"含"指事物内部存有、包裹,"霜"是近地面水汽遇冷凝結的白色冰晶。二字組合構成動賓結構,形容物體表面覆蓋霜層或具備霜的特質,如《齊民要術》載"梨含霜則甘脆",描述果實表面凝霜的物理狀态。
二、文學意象
自然景觀描寫 李白《秋日煉藥院鑷白發》中"秋顔入曉鏡,壯發凋危冠。自羞臨曉鏡,流年凝頹玉。含霜寸心在,飲冰雙眸寒",用"含霜"暗喻鬓發斑白,通過霜的白色特征投射人生遲暮。
品格象征體系 《文心雕龍·物色》提出"天高氣清,陰沈之志遠;霰雪無垠,矜肅之慮深",學者黃侃注疏時指出"含霜"在文學傳統中常作為高潔品格的象征載體,如王勃《寒梧栖鳳賦》"歲峥嵘而愁暮,心惆怅而哀離。龍文虎脊,君驷玉珂之騎;瓊樹含霜,發光華于丹陛"。
三、文化象征維度 《禮記·月令》載"孟秋之月,涼風至,白露降,寒蟬鳴",鄭玄注"霜者,天地之嚴氣也",賦予霜以肅殺剛正的文化屬性。《周易·坤卦》"履霜堅冰至"的哲學闡釋,使"含霜"衍生出"見微知著"的警示意義,這種文化基因在《春秋繁露·基義》"凡有興者,微微小者,昭昭大也"中得到延續。
“含霜”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包含以下兩層含義:
凝霜或帶霜的狀态
指物體表面凝結或附着霜,常見于自然景象描寫。例如:
形容白亮如霜
用于比喻顔色或光澤如霜般潔白、冷冽。例如:
在古詩文中,“含霜”常通過自然景物營造意境,或隱喻肅殺、孤寒的氛圍:
如需更多例句或詩詞出處,可參考漢典或查詩文網。
黯然神傷邊甿逼遏不信藏奸翠簟等額選舉覩斯煩痾罰直豐上鐘風移袱子供暖拐角官倉老鼠寒齑豪舉核武器合于懷愛監刻皦潔價值觀岌峇結交訣法孔乙己嬾婦冷卿留夷離殃龍輴鑪鼎之客邁逸美祥目内眦姆師女科霶飙盤坐霹靂引辟盟諐失琪華黥面青紫雀麥衢逵瑟瑟枕燒槽爽和樹丫撕剝搜疏溏便偷金推動賢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