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專門為鬼作傳記的人。語出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排調》:“ 幹寳 向 劉真長 叙其《搜神記》, 劉 曰:‘卿可謂鬼之 董狐 。’” 唐 褚遂良 《鬼冢志·附魯秋胡妻疑冢志》:“援筆伸紙,不覺自嘲為鬼 董狐 矣。”按, 董狐 ,古之良史。
“鬼董狐”是一個漢語典故性詞彙,其含義和背景如下:
指專門為鬼怪作傳記的人。該詞源自對東晉文學家幹寶的評價,因其著作《搜神記》主要記載鬼神怪異之事,被時人劉真長戲稱為「鬼之董狐」。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排調》記載:
幹寶向劉真長叙其《搜神記》,劉曰:"卿可謂鬼之董狐。"
唐代褚遂良在《鬼冢志·附魯秋胡妻疑冢志》中自嘲:「援筆伸紙,不覺自嘲為鬼董狐矣」,可見該詞已成為文人書寫志怪題材時的戲稱。
(注:将「鬼董狐」拆解為「鬼」「董」「狐」三字的解釋屬于現代誤讀,不符合該詞的曆史語義演變軌迹)
鬼董狐是一個常見于中國傳統文化中的詞語,它由三個字組成,分别是鬼、董和狐。
首先,我們來看一下每個字的拆分部首和筆畫。
鬼(鬼魂):拆分部首為鬼,拼音為gui,總筆畫數為9。
董(總監):拆分部首為艹,拼音為dong,總筆畫數為12。
狐(狐狸):拆分部首為犬,拼音為hu,總筆畫數為11。
接下來,我們來了解一下鬼董狐這個詞的來源。
鬼董狐源自中國古代的傳說和民間故事。鬼指的是亡靈、惡魔等超自然的存在;董指的是監管、管理等職責;狐指的是狐狸,有時也象征着詭計和欺騙。
在中國文化中,鬼董狐常常用來形容一些行為詭異、心機深沉、能夠耍手段的人。
此外,鬼董狐在繁體字中的寫法依然是「鬼董狐」。
古時候漢字是以象形為基礎的,隨着時間和文化的演變,部分漢字的形狀和寫法發生了變化。但是鬼董狐作為一個詞語,其漢字的寫法并沒有發生太大改變。
最後,讓我們通過一些例句來進一步理解鬼董狐這個詞:
1. 他總是一副鬼董狐的樣子,讓人捉摸不透。
2. 這個鬼董狐的計劃終于被揭穿了。
鬼董狐的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需要根據具體的語境來進行搭配,無法給出具體的結果。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