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幾席。《紅樓夢》第三五回:“窗外竹影映入紗窗,滿屋内陰陰翠潤,幾簟生涼。”
“幾簟”是古代漢語中表示家具組合的詞彙,其含義及用法如下:
幾(jī)
指有光滑平面、帶腿或支撐物的小桌子,常用于放置物品或倚靠。例如《項脊軒志》中“憑幾學書”即指倚靠小桌寫字,體現了實用性。
簟(diàn)
特指竹席或蘆葦編制的席子,如《禮記》記載“君以簟席”,歐陽修詞中“簟紋平”描述竹席的紋路,常用于坐卧或祭祀場合。
“幾簟”合指小桌與竹席的組合器具,常見于古代文人雅士的生活場景,如:
這一組合反映了古代家居注重實用與審美的結合,竹席的清涼屬性與木幾的樸素質感共同構成文人追求的自然意境。
幾簟是一個古漢語詞語,由兩個字組成。拆分部首是“簡”和“布”,分别由竹和巾組成。它的總筆畫數為19。
《幾簟》一詞最早出現在《漢書·禮樂志》中。在古代,簟是席子的一種,多用竹片或藤條編織而成,而幾則指小幾、小床。因此,“幾簟”指的是小床上的席子。
繁體字“幾簟”保留了原有的形狀,沒有發生太大的變化。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方式和現在有所不同。例如,幾字常用一種直行描紅的寫法,即以一豎為基礎,左右兩側再加上橫撇。簟字則采用了較為複雜的寫法,包括上下兩個豎相連接,并且在中間加入了橫撇和豎折。
1. 小床上鋪着幾簟,讓人感到舒適而溫馨。
2. 去年夏天,我和朋友一起坐在幾簟上,品嘗着清涼的冰鎮飲料。
1. 簟子:指的是用竹片或藤條編織的床鋪或坐墊。
2. 幾案:指的是小幾台,多用于擺放書籍、文房四寶等。
近義詞有:幾席、幾坐。
反義詞有:大床、大席。
【别人正在浏覽】